逐際動力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
5月17日,通用
機器人公司深圳逐際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逐際動力”)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具體金額尚未披露,投資方為杭州灝月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灝月是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的一致行動人公司,兩家公司的股東持股情況一致:淘寶(中國)軟件有限公司持股57.5947%、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持股35.7470%、ALIBABA.COM CHINA LIMITED持股6.6583%。
此外,杭州灝月的法定代表人胡曉,也是阿里巴巴集團戰略投資部董事總經理。此次押注逐際動力,標志著在人形浪潮下,阿里在智能機器人領域的進一步深化布局。
而作為通用機器人新秀,逐際動力去年就曾以“地面大疆”的產品演示、2億元的巨額融資,在網絡刷屏,展露強大的技術沉淀與發展前景。
本次阿里的注資,除補充“彈藥庫”外,將為其從產品落地到技術預研提供資金和產業支持,雙方有望共同開拓可商業化落地的應用場景,推動以通用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發展。
具身智能“新勢力”
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在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等許多領域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要真正將其商業化并賦能生產生活場景,依然面臨諸多挑戰。
目前,大部分人工智能系統還處于“無身”狀態,無法與現實世界環境產生直接交互。而應用于機器人等具有物理實體的智能系統,被稱為“具身智能”。其需要感知外部環境、理解語義并做出決策、通過肢體運動執行任務等多個環節的協同配合,對算力、算法、硬件等綜合能力都提出了極高要求,涉及感知、認知、控制等諸多技術難題,是人工智能發展到某個階段后必然要面對的“最后里程”。
而人形機器人,無疑是當前具身智能最直觀、最有代表性的載體。
近年來,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領域快速發展,催生了機器人產業的“黃金時代”。但目前大多數機器人都屬于專用型,智能化程度較低,仍有賴于人工操作或預設的程序指令。逐際動力所致力的,就是讓機器人變“聰明”,成為能自主判斷決策、自主行動應變的“智能體”。
逐際動力成立于2022年,專注于具身智能與足式機器人的研發與制造,產品包括人形雙足、四輪足機器人及相關軟硬件解決方案,落地應多聚焦在汽車制造、工業巡檢、物流配送、特種作業、家庭服務等B2B和B2C領域。
公司成立時間雖短,但技術底蘊可謂深厚。創始人張巍本科畢業于中科大自動化系,而后獲得普渡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目前是俄亥俄州立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終身教授,也是南方科技大學長聘教授。
公司研發人員占比80%,核心團隊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香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并自2005年開始就與國內外知名學者和權威機構合作,開展機器人與軟件算法、AI的前沿技術研究,在國際頂刊和會議上發布高水平論文130+。
憑借扎實的科研基礎和持續的技術創新,逐際動力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公司采用"Model-based和Learning-based"的混合方式,聚焦于人形雙足機器人在地形感知與復雜地形適應能力的突破,力爭打造出能夠在全地形上穩定移動的足式機器人平臺。
前不久,公司通過社交平臺發布四輪足機器人W1的最新“升級”。視頻中,能變、多變,打破固有形態的W1,已能實現雙腿直立行動,這也是國內首例“四足”變“雙足”的案例。
此外,逐際動力還擁有全球領先的基于感知的運動控制算法、足式機器人強化學習算法和全自研高性能足式關節等核心技術。其開創性地提出了“基于感知的運動控制算法”,讓機器人擺脫了“盲走”的局限,實現了國內首個基于實時地形感知的動態上樓梯功能。
除了技術過硬,公司還組建了一支全棧能力的管理團隊,負責商業化、工程產品化、AI前沿技術和組織管理等工作。其中,前文遠知行COO張力和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算法行業領軍人物潘佳博士的加盟,無疑將為逐際動力帶來新的動力和契機。
張力曾在文遠知行任職期間,全面負責公司的戰略運營、市場拓展、媒體關系,以及無人駕駛業務在中國市場的落地運營合作,是文遠知行從0到1、從創業新星到獨角獸進程中的關鍵任務。
如今,他將負責逐際動力海內外業務的戰略規劃、渠道拓展、市場營銷與政府關系等重任,力圖將過往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成功經驗復制到人形機器人領域。
截至目前,成立2年的逐際動力已完成3輪融資。在去年10月的天使輪+Pre-A輪融資中,綠洲資本與聯想創投等知名VC,共同為公司投資約2億元人民幣,引起業界廣泛討論。
本次阿里資金加持,不僅為公司注入了新鮮血液,更標志著逐際動力在機器人領域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有了充足的資金支持、清晰的技術路線、頂尖的科研團隊以及經驗豐富的商業化團隊,逐際動力朝著實現通用AI機器人在現實世界中的落地,奮力奔跑。
阿里的機器人版圖
事實上,阿里巴巴在機器人領域的布局由來已久。
早在2017年,阿里就成立了消費類機器人公司天貓精靈;此前曾與軟銀共同投資人形機器人Pepper;阿里達摩院曾在2020年發布物流機器人“小蠻驢”,與外賣小哥“搶飯碗”;阿里旗下菜鳥物流更是大規模部署了各類智能機器人,為提升倉儲物流的自動化程度發揮了重要作用……
阿里自主研發的大語言模型“通義千問”也已接入工業機器人,可以預見,未來阿里在機器人感知、決策、交互等方面的算力優勢必將持續增強。
從產業格局來看,機器人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地位受到動搖,科技巨頭們乘機切入,圖謀顛覆式創新,他們掌握算法、人才和巨大的場景需求,具備重塑行業的關鍵優勢。
而相較于單純從事產品研發,阿里有望從統籌生態層面發揮更大作用,無論是云計算、大模型、芯片還是系統解決方案等環節,阿里都可圈可點。
如何整合生態鏈資源,通過開放創新賦能合作伙伴,這將是阿里機器人事業發展的關鍵一招。
對于電商及物流行業,快遞、倉儲來說,自動化需求旺盛,借助機器人技術的高效高強協作能力,有望突破人力資源短板,實現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這一次投資逐際動力,不僅是阿里加碼機器人產業鏈的延續,也為阿里在通用AI機器人領域增加了籌碼。
原標題:阿里巴巴,投了人形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