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標簽俗稱電子標簽,也稱應答器(tag, transponder, responder),根據工作方式可分為主動式(有源)和被動式(無源)兩大類,本文主要研究被動式RFID標簽及系統。被動式RFID標簽由標簽芯片和標簽天線或線圈組成,利用電感耦合或電磁反向散射耦合原理實現與讀寫器之間的通訊。RFID標簽中存儲一個***編碼,通常為64bits、96bits甚至更高,其地址空間大大高于條碼所能提供的空間,因此可以實現單品級的物品編碼。當RFID標簽進入讀寫器的作用區域,就可以根據電感耦合原理(近場作用范圍內)或電磁反向散射耦合原理(遠場作用范圍內)在標簽天線兩端產生感應電勢差,并在標簽芯片通路中形成微弱電流,如果這個電流強度超過一個閾值,就將***RFID標簽芯片電路工作,從而對標簽芯片中的存儲器進行讀/寫操作,微控制器還可以進一步加入諸如密碼或防碰撞算法等復雜功能。RFID標簽芯片的內部結構主要包括射頻前端、模擬前端、數字基帶處理單元和EEPROM存儲單元四部分。
讀寫器也稱閱讀器、詢問器(reader, interrogator),是對RFID標簽進行讀/寫操作的設備,主要包括射頻模塊和數字信號處理單元兩部分。讀寫器是RFID系統中***重要的基礎設施,一方面,RFID標簽返回的微弱電磁信號通過天線進入讀寫器的射頻模塊中轉換為數字信號,再經過讀寫器的數字信號處理單元對其進行必要的加工***,***后從中解調出返回的信息,完成對RFID標簽的識別或讀/寫操作;另一方面,上層中間件及應用軟件與讀寫器進行交互,實現操作指令的執行和數據匯總上傳。在上傳數據時,讀寫器會對RFID標簽原子事件進行去重過濾或簡單的條件過濾,將其加工為讀寫器事件后再上傳,以減少與中間件及應用軟件之間數據交換的流量,因此在很多讀寫器中還集成了微處理器和嵌入式系統,實現一部分中間件的功能,如信號狀態控制、奇偶位錯誤校驗與修正等。未來的讀寫器呈現出智能化、小型化和集成化趨勢,還將具備更加強大的前端控制功能,例如直接與工業現場的其它設備進行交互甚至是作為控制器進行在線調度。在物聯網中,讀寫器將成為同時具有通訊、控制和計算(communication, control, computing)功能的C3核心設備[3]。
天線(antenna)是RFID標簽和讀寫器之間實現射頻信號空間傳播和建立無線通訊連接的設備。RFID系統中包括兩類天線,一類是RFID標簽上的天線,由于它已經和RFID標簽集成為一體,因此不再單獨討論,另一類是讀寫器天線,既可以內置于讀寫器中,也可以通過同軸電纜與讀寫器的射頻輸出端口相連。目前的天線產品多采用收發分離技術來實現發射和接收功能的集成。天線在RFID系統中的重要性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在實際應用中,天線設計參數是影響RFID系統識別范圍的主要因素。高性能的天線不僅要求具有良好的阻抗匹配特性,還需要根據應用環境的特點對方向特性、極化特性和頻率特性等進行專門設計[4-7]。
中間件(middleware)是一種面向消息的、可以接受應用軟件端發出的請求、對的一個或者多個讀寫器發起操作并接收、處理后向應用軟件返回結果數據的特殊化軟件。中間件在RFID應用中除了可以屏蔽底層硬件帶來的多種業務場景、硬件接口、適用標準造成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問題,還可以為上層應用軟件提供多層、分布式、異構的信息環境下業務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協同。中間件的內存數據庫還可以根據一個或多個讀寫器的讀寫器事件進行過濾、聚合和計算,抽象出對應用軟件有意義的業務邏輯信息構成業務事件,以滿足來自多個客戶端的檢索、發布/訂閱和控制請求。
應用軟件(application software)是直接面向RFID應用***終用戶的人機交互界面,協助使用者完成對讀寫器的指令操作以及對中間件的邏輯設置,逐級將RFID原子事件轉化為使用者可以理解的業務事件,并使用可視化界面進行展示。由于應用軟件需要根據不同應用領域的不同企業進行專門制定,因此很難具有通用性。從應用評價標準來說,使用者在應用軟件端的用戶體驗是判斷一個RFID應用案例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