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在證券簡稱中有“環保”兩字的掛牌公司不在少數,達到226家。而這些企業融資,并未受到新三板寒冬的影響。雖然2017年還沒走完,但年內已有226家環保企業在新三板市場獲得融資,共27億元,已趕超去年全年的22億元。新三板二級市場的低迷,看來并未影響到新三板眾多環保企業進行大手筆融資。頻頻融資,“環保”魅力究竟何在?
據犀牛之星統計,在證券簡稱中有“環保”兩字的掛牌公司不在少數,達到226家。而這些企業融資,并未受到新三板寒冬的影響.
半數掛牌后有過增發今年金額已超去年
掛牌至今,226家環保企業共獲76.9億元融資,有過增發行為的企業達到118家,占比達52%。
具體從募集金額看,完成募集資金在1億以上的有23家,融資金額在5000萬-1億的有19家;融資金額在1000萬-5000萬的則有57家。
多種融資方式并舉
除了二級市場增發,監管部門出具的各項政策也為這些環保企業融資大開方便之門。
今年7月7日,經過兩個多月的意見征求和討論之后,《中國*關于開展創新創業公司債券試點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正式發布。
根據《指導意見》,雙創債試點初期,重點支持對象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注冊或主要經營地在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產業園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創新創業資源集聚區域內的公司;二是已納入新三板創新層的掛牌公司。此類公司財務較為規范,有一定規模,風險相對較小。《指導意見》還指出,雙創債能夠發揮交易所債券市場功能,切實支持“雙創”企業融資,對于豐富公司債券發行主體結構,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切實支持科技創新創業具有重要意義。
早在2016年1月13日,國家*印發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以下簡稱《指引》),便界定了綠色企業債券的項目范圍和支持重點。
《指引》中,明確現階段“綠色債券”的支持重點為: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項目;綠色城鎮化項目;能源清潔利用項目;能源開發利用項目;循環經濟發展項目;水資源節約和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項目;污染防治項目;生態農林業項目;節能環保產業項目;低碳產業項目;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實驗項目;低碳發展試點示范項目等12大項。
在此背景下,創新層企業樹業環保也成為新三板首單綠色債發行的踐行者。11月27日晚間,樹業環保公告稱,為拓寬融資渠道,公司擬發行綠色債券,計劃融資規模為2億元,債券面值為100元,債券期限為3年期。
頻頻融資,“環保”魅力何在?
在已披露2017半年報的215家環保企業中,上半年實現盈利的有169家。其中,凈利潤規模在1000萬以上的有30家,其掛牌以來融資總計33.94億元,僅5家企業未實施過增發。
另有185家環保企業盈利不足千萬,但不少企業的融資能力卻也絲毫未減。例如,芳源環保上半年凈利潤僅29萬元,今年6月完成募資9000萬元,認購方包括中科沃土基金、鼎峰明道;金旅環保上半年實現凈利潤497萬元,12月完成4900萬元定增。
甚至于,業績虧損的環保企業也在*的融資。深港環保上半年虧損2898萬元,但其于12月18日發布定增預案,擬7.2/股,融資不超過1.08億元。
由此可見,很多產業資本并不看重環保企業短期內盈利水平的高低,而是更看重環保產業這個快速發展的風口。
研報顯示,“十三五”期間,預計環保投資合計為7.6萬億元,接近“十二五”兩倍,其中,2018年預計投資規模為1.6萬億元-1.8萬億元,環保行業無疑迎來大時代。此外,2018年環保行業依靠并購拓展的情況仍將持續,但并購規模將趨于穩定,預計將維持在300億元-400億元,并逐步轉向對并購公司的業務經營整合為主。
事實上,并購風潮在新三板上也清晰可見。9月18日,中環裝備發布公告表示,公司與新三板公司兆盛環保控股股東周震球、周兆華、羊云芬簽署股份轉讓框架協議,擬以發行股票并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兆盛環保*股權。
對于環保企業并購現象,如是金融研究院經濟學家管清友表示,環保產業未來5年到10年仍會經歷分化和集中的過程,一些的規模和在整個行業的占比會越來越大,大量資金會繼續向“獨角獸”和“隱形*”集中。
上一篇:污水處理設備工作原理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