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汰機詳細介紹
跳汰機結構使用運用范圍:
已經提出的理論見解雖然對松散分層的機理認識各不相同,但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基本觀點:一是從個別顆粒的運動差異(速度、加速度)中探討分層原因,謂之動力學體系學說;另一種是從床層整體的內在不平衡因素(位能差、懸浮液密度差等)中尋找分層依據,可稱之為靜力學體系學說。 1、按密度分層的位能學說 由熱力學第二定律可知,任何封閉體系都趨向于自由能的降低,即一種過程如果變化前后伴隨著能量的降低,則該過程將自發地進行。德國人邁耶爾應用這一普遍原理分析了跳汰過程,認為床層的分層過程是一個位能降低的過程。因此當床層適當松散時,重礦物顆粒下降,輕礦物顆粒上升,應該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2、分層過程的動力學學說 從個別顆粒的運動差異中探討分層原因的學說提出早,先后有按顆粒的自由沉降速度差分層學說,按顆粒的干涉沉降速度差分層學說,按顆粒的初加速度差分層學說及按干涉沉降—吸啜作用分層學說等。它們各以流體對顆粒作用的某方面結果作為分層根據,雖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均不夠全面。直到維諾格拉道夫(1952年)以數學形式,將各項因素加以概括,列出力學微分方程式,算是總其大成。 在垂直交變流中,床層中的顆粒所受到的作用力有:顆粒在介質中的重力、介質阻力、介質被帶動作加速運動的附加慣性阻力、介質本身作加速運動的附加推力及床層中其他顆粒對運動顆粒的摩擦碰撞———機械阻力等。由于這些力的作用關系復雜,要想作出明確的數學解答是很困難的,故只能就它們對分層的影響進行一些定性的分析。
跳汰機由于工作篩上面加了一個篩子,故而跳汰機可用于處理粒度不均與的物料入選原礦被送入跳汰機室后,由于隔膜的鼓作用,礦粒在介質中被按比重分層;細而重的礦粒通過人工床顆粒的間隙和篩孔,沉集在跳汰斗的儲礦中、上層粗而輕的礦粒(礦物)被介質流沖向篩子末端的排礦口,由于后跳汰室比以前跳汰室的位置低50mm,故輕礦粒經過前室尾板溢出而進入后室,再次受到跳汰。根據需要的可調節尾板位置的高低,以控制排礦量的大小。
儲放斗中的精礦定期由礦管排除。
跳汰機用于選別金、錫、鎢、鈦赤鐵、鐵礦、煤等礦物,特別是在錳礦選礦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跳汰機概況:
跳汰機分為左式機和右式跳汰面兩種型式。跳汰機是固定的篩子。適用于選別金屬礦石,例如含鎢、含金的砂礦,精選錫礦等,既可用于選細粒物料,頁可用于選粗的物料,給礦粒度為6-8mm,但在選別砂礦的個別情況下,粒度為1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