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博生水泵制造有限公司>>公司動態>>從鋼鐵大國加快推進到鋼鐵強國轉變
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特別強調,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環境保護,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共擔一肩。今日,本報集中推出對冶金行業的十七大代表的訪談,以饗讀者。
朱繼民新首鋼瞄準*水平
“中國經濟正在進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時期。‘十一五’時期是中國鋼鐵工業充滿機遇和挑戰的5年,是鋼鐵工業結構調整深入開展的重要時期。”十七大代表、首鋼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朱繼民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鋼鐵大國加快推進到鋼鐵強國轉變
首鋼作為地處首都北京的大型鋼鐵企業,面臨著比其他鋼鐵企業更大的壓力和挑戰,也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2005年2月*批準了首鋼搬遷調整方案。要在逐步壓縮北京地區鋼產量、2010年冶煉、熱軋能力全部停產的同時,在河北曹妃甸建設當今*水平的鋼鐵精品生產基地。
朱繼民表示,首鋼搬遷調整是*央、*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進行鋼鐵工業結構調整,提升我國產業競爭能力的重大戰略舉措。有利于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解決環境保護問題;有利于促進華北和環渤海地區鋼鐵布局調整,為中心城市鋼鐵企業搬遷調整探索經驗;有利于為我國鋼鐵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循環經濟提供示范;有利于提高我國鋼鐵業的競爭力;有利于首鋼通過新的載體實現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首鋼搬遷調整不僅是首鋼的大事,更是國家的工程、民族的工程,是黨和國家交給我們的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通過統一思想,廣大職工不僅保持了穩定,而且正在以創業的激情、拼搏的干勁,全力推進搬遷調整和改革發展的各項工作。”
據悉,曹妃甸鋼鐵廠建設目標是: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建設一個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一代鋼鐵廠,實現產品*、技術*、環境*、效益*,成為自主創新、循環經濟、科學發展的示范廠。
朱繼民表示,曹妃甸鋼鐵廠計劃2010年建成投產,形成970萬噸鋼生產能力,體現4項*性特點:一是自主創新、技術*。按照“*可靠、節省、系統優化、集成創新”的原則,主體工藝裝備采用*技術220項,其中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占三分之二以上,總體設備國產化率約占總價值的67%左右、占總重量的90%以上,通過自主創新,體現了21世紀鋼鐵工業科技發展水平。
二是裝備大型、產品*。采用目前我國zui大、上為數不多的一系列大型設備,構成了率、低成本的生產運行系統。可生產汽車和家電用鋼板、高強度鋼、別管線鋼等精品板材,鋼材品種和質量等級達到*水平,彌補我國市場空缺,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求。
三是流程緊湊、管理。總圖布置zui大限度地做到緊湊合理、流程順暢,縮短中間環節物流運距,節省占地,噸鋼占地為0.9m2,達到*水平。廣泛采用*自動化信息技術和現代企業管理體制,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200—1400噸鋼/人·年,居世界前列。
四是循環經濟,環境清潔。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對余熱、余壓、余氣、廢水、含鐵物質和固體廢棄物充分循環利用,基本實現廢水、固廢*。噸鋼可比能耗要達到649千克標煤,噸鋼耗新水3.84立方米,水循環率97.5%,噸鋼粉塵排放量0.3千克,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0.25千克,這些指標均達到*水平。每年節約鐵礦石原料60萬噸、輔料130萬噸、燃料133萬噸;實施海水淡化,每年節約淡水2000萬噸,為社會提供濃鹽水1800萬噸,電站采用海水直流冷卻,每年節水1070萬噸;通過自發電每年節約社會供電55.1億度;高爐水渣、轉爐鋼渣和電廠粉煤灰用于生產水泥和其他建筑材料,可供500萬噸水泥廠的原料需求,每年減少石灰石開采250萬m3,節約山石開采約35萬m3;可向社會提供200—300萬m2居民住戶采暖熱源等。鋼鐵廠臨海建設,每年減少鐵路、公路運量約1800萬噸,成為環境友好、服務社會、資源節約型示范工廠。
按照*批復的首鋼鋼鐵業搬遷調整方案,首鋼制定了“十一五”發展規劃。據介紹,首鋼要在優化結構、提益和降低單位資源消耗的基礎上,到2010年,集團銷售收入和海外營業額、實現利潤、在崗職工人均年收入分別比2005年翻一番;鋼產量2000萬噸,噸鋼綜合能耗、噸鋼耗新水和環境治理達到*水平;其他產業做強做大。“把首鋼集團建設成為自主創新型、運行型、循環經濟型、和諧發展型企業,做到‘更新、更快、更精、更強’,在鋼鐵業和綜合經濟實力方面居國內*行列。”朱繼民表示。
朱繼民表示,首鋼有信心、有能力,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完成好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為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把我國由鋼鐵大國建設成為鋼鐵強國做出新的貢獻。
陳川平建競爭力不銹鋼企業
始建于1934年的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如今,經過脫胎換骨的磨礪和變革,正在煥發出勃勃的生機與活力。“十五”期間,太鋼鋼產量從316.87萬噸增加到539.10萬噸,增長了70.13%;不銹鋼產量從24.28萬噸增加到92.55萬噸,增長了2.81倍;銷售收入從113.92億元增加到360.81億元,增長了2.17倍;實現利稅從11.44億元增加到43.10億元,增長了2.77倍,實現跨越式發展。在名不見經傳的太鋼,一躍進入世界不銹鋼八強行列。
“不銹鋼之于太鋼,就如同土地之于農民,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川平近日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發展不銹鋼是市場的需求、國家的要求、我們的擅長和競爭所迫。中國是的不銹鋼市場,太鋼是中國不銹鋼、特殊鋼的企業。面對挑戰和機遇,太鋼必須積極應對,搶先占領不銹鋼制高點,在與*企業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在不銹鋼發展較早的發達國家,市場已相對飽和,不銹鋼產業進入了調整期,已經不可能大規模發展。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新興國家和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不銹鋼大量進入民用領域,帶動著世界不銹鋼需求的快速增長。不銹鋼生產和加工業向中國等新興國家轉移的趨勢明顯加快。
我國鋼材市場總量供大于求,但結構性矛盾突出,國民經濟所需的關鍵鋼材品種仍大量依賴進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銹鋼需求量越來越大,進口卻始終占到70%以上。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zui大、zui有潛力的不銹鋼市場。
由此,太鋼確立了建設競爭力的不銹鋼企業的戰略目標。其基本內涵是:在一個相當長的階段內要堅持走專業化發展的路子,在普通鋼與特殊鋼之間,選擇發展特殊鋼;在特殊鋼中,發揮自身優勢,集中力量發展不銹鋼,將不銹鋼做大做強,跨入*水平,進而建成規模大、品種特、質量優、成本低、研發強、效率高、服務好、環保良的競爭力的不銹鋼企業。“能不能很快趕*手,事關太鋼成敗。我們不能甘居二流,二流是沒有出路的。不干則已,干就要干出*,太鋼人非要有這種志氣不可”。
“十五”以來,太鋼的科技投入率保持在4.57%—5.10%,累計支出技術開發經費73.5億元。2003年至2004年兩年間,太鋼科技研發投入就達16億元,超過前30年投入的總和。2005年達11億元之多,2006年又翻了一番,達到26.7億元,占到銷售總收入的5.17%,遠遠高于國內鋼鐵行業的平均水平;設立以不銹鋼為主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實施“515”(50名管理人員、100名技術專家、500名操作能手)人才戰略;依靠自身研發力量,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新工藝,為我國鋼鐵工業*了近百項空白。先后自主開發了低溫壓力容器用鋼、鐵道車輛用鐵素體不銹鋼、高性能耐熱不銹鋼中板、石油行業油氣管線用不銹鋼等一批戰略品種,打破了國外壟斷。高質量不銹鋼板材技術開發等3項成果分別獲2003年、2004年、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
目前,太鋼已擁有以不銹鋼制造為主的700多項核心技術,其中近 100項核心技術具有水平。在全國438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排名中,太鋼技術中心由2001年的73位提升到第4位。在太鋼的總銷售收入中,新產品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已占到50%以上,科技貢獻率達70%以上。
“我們正在做正確的事,我們還要學會正確做事。”陳川平與黨政一班人明確提出,實現戰略目標,既要注重規模,更要注重品種和質量;既要注重硬件,更要注重軟件;既要注重物的因素,更要注重發揮人的作用;既要注重學習,更要注重創新;既要注重獲取資源,更要注重節約資源;既要注重經濟效益,更要注重環境保護。陳川平將此作為太鋼的經營理念,引導著太鋼人向著宏偉的戰略目標闊步前進。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能制造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