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亞型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常惡變為胰腺導管腺癌
伴發PDAC的胃亞型IPMN患者MUC家族及CDX2表達情況 在2013年3月25日在線出版的《外科學年鑒》(Annals of Surgery)雜志上,發表了美國外科醫師學會會員、日本九州大學Masao Tanaka博士等人的一項研究結果,該研究通過組織病理學方法進行亞型確定,旨在鑒定出胰腺導管腺癌(PDAC)的高風險患者組別,PDAC可獨立出現于存在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IPMN)的胰腺之中。目前在IPMN與PDAC的不同病理特征,包括IPMN組織病理亞型以及PDAC表型方面,尚未得到較為透徹的描述。通過黏液性表達類型以及GNAS和KRAS的突變狀態,有助于對這兩類病變類型間的關系進行考察。 該研究考察了179例接受手術切除的IPMN患者,和180例接受手術切除但無IPMN的PDAC患者的臨床病理數據。在該研究中,IPMN被分為4個級別(低度、中度、高度分化不良以及相關的浸潤癌)以及4個亞型(胃亞型、腸亞型、胰膽道亞型及嗜酸細胞亞型)。通過對IPMN及存在或不存在IPMN的PDAC進行免疫組化檢測,研究人員考察了MUC1、MUC2、MUCC、MUC6以及CDX2的表達情況。并通過對PDAC及病前/共存的IPMN進行循環測序,評價了GNAS及KRAS的突變狀態。 研究人員在20例存在IPMN的患者中,鑒定出26處并發或異時性PDAC。觀察發現,與腸亞型(1例/49例, 2.0%)、胰膽道亞型(1例/17例, 5.9%)及嗜酸細胞亞型(0例/3例, 0%)相比,胃亞型IPMN更常伴發PDAC(18例/110例, 16.4%,P = 0.047)。經免疫組化分析發現,無論存在或不存在IPMN,PDAC的MUC1、MUCC及MUC6表達均常為陽性,但MUC2及CDX2則常為陰性。粘蛋白染色類型與胃亞型IPMN中的浸潤性管狀腺癌類似。在PDAC及胃亞型IPMN中,未發現201位密碼子存在GNAS突變,但多數存在KRAS突變。然而,在1例同時存在IPMN及不同PDAC的胃亞型患者中,發現存在R201HGNAS突變。 研究人員認為,根據黏液表達類型,在未發生GNAS突變的情況下,良性胃亞型IPMN常出現無GNAS突變的侵犯性亞型PDAC。
胃亞型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常惡變為胰腺導管腺癌www.xashilian.com/st51173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能制造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