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徽萬邦特種電纜有限公司>>公司動態>>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性交易)
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性交易)
引言
1.本準則規范企業非貨幣性交易的會計核算和相關信息的披露。
2.非貨幣性交易會計核算的主要問題是換入、換出非貨幣性資產的計價,以及相關損益的確認。
3.本準則不涉及以下事項:
(1)放棄非現金資產(不包括股權)取得股權;
(2)企業合并中所涉及的非貨幣性交易。
定義
4.本準則使用的下列術語,其定義為:
(1)非貨幣性交易,指交易雙方以非貨幣性資產進行的交換。這種交換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貨幣性資產(即補價)。
(2)貨幣性資產,指持有的現金及將以固定或可確定金額的貨幣收取的資產,包括現金、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以及準備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等。
(3)非貨幣性資產,指貨幣性資產以外的資產,包括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股權投資以及不準備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等。
(4)待售資產,指企業為出售而持有的非貨幣性資產,包括商品、短期股票投資以及不準備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等。
(5)非待售資產,指待售資產以外的非貨幣性資產,包括庫存材料、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等。
(6)公允價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
同類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5.同類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包括:
(1)待售資產之間的交換;
(2)非待售資產之間的交換;
(3)同時換入或換出多項資產,或同時換入、換出多項資產。
6.同類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應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換入資產入賬價值。但是,如果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低于其賬面價值,應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換入資產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當期損失。
7.在同類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如果發生補價,應區別不同情況處理。支付補價的,應以換出資產賬面價值與補價之和作為換入資產入賬價值。但是,如果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低于其賬面價值,應以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補價之和作為換入資產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當期損失。收到補價的,應以補價占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的比例為基礎,確認收益;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扣除補價;加上已確認的收益,作為換入資產入賬價值。但是,如果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低于其賬面價值,應以換出資產公允價值減去補價作為換入資產入賬價值,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當期損失。
8.在同類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如果同時換入多項資產,應按換入各項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換入全部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的比例,對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總額進行分配,以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但是,如果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總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總額,則應按換入各項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換入全部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的比例,對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總額進行分配,以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
不同類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9.不同類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指待售資產與非待售資產之間的交換。
10.不同類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應以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其入賬價值;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如果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無法確定,應以換出資產公允價值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如果兩者的公允價值都無法確定,應以換出資產賬面價值作為換入資產入賬價值,不確認損益。
11.不同類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時如果發生補價,應區別不同情況處理。支付補價的,應以換入資產公允價值作為其入賬價值,換入資產公允價值減去補價后,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如果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無法確定,應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加上補價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如果換入、換出資產公允價值都無法確定,應以換出資產賬面價值加上補價作為換入資產入賬價值,不確認損益。收到補價的,應以換入資產公允價值作為其入賬價值,換入資產公允價值加上補價后,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如果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無法確定,應以換出資產公允價值減去補價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如果換人,換出資產公允價值都無法確定,應以換出資產賬面價值減去補價作為換入資產入賬價值,不確認損益。
12.不同類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時,如果交換行為并沒有實現交換的zui終目的,比如,換入的資產還需再次進行非貨幣性交易的,在交換zui終目的實現之前,應接本準則第6、7、8條的規定處理。
披露
13.企業應披露如下有關非貨幣性交易的信息:
(1)非貨幣性交易的類型;
(2)貨幣性交易涉及的金額;
(3)非貨幣性交易的計價基礎以及實現的損益。
附則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能制造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