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DS1.1-100-300-W1-220 英格瑪特,易淘工控商城每日更新英格瑪特進口數控產品,實物拍攝上架,歡迎采購。
KDS1.1-100-300-W1-220 英格瑪特銷售中心介紹,在上海舉辦的工業博覽會中,博世力士樂展出了一條被德國行業雜志授予“工業4.0 大獎”的洪堡液壓閥生產線。
這條產線由五大類工業4.0技術應用組成,可以通過軟件程序模塊在6種產品家族的2000 多種不同產品之間實現零切換,實現小批量定制化生產,甚至可輕松實現單件產品的生產,在提升生產效率10% 的同時減少30% 的庫存。而實現這一切的技術基礎是傳感器、網絡線路傳輸、信息存儲和處理,它們將人、機器、物體與IT系統緊密地融為一體。
借助于物聯網技術,2015 年有多達 66 億個對象實現互聯,而在未來 15 年內,這個數字將猛增至 500 億。這一發展趨勢將開啟全新而意義深遠的經濟機遇,制造業將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中,由自動化時代邁入工業 4.0 的嶄新時代。
為什么人、機器、產品和生產資料的相聯在如今的工業生產中受到如此重視?
博世力士樂中國董事總劉火偉的解讀是,如今的工業生產正在出現五大趨勢:一是需求的波動性加大;二是產品個性化;三是交貨期更為靈活,甚至出現一兩天交貨的情況;四是產品的生命周期變短;五是業務模式與時俱進。因此,個性化定制與大規模生產共線,靈活且高效的生產模式將逐漸成為未來制造的主要特點,與此同時還要滿足小批量低成本的競爭優勢。
如何進行物聯網設計
“全自動化不一定是好事,實現人、機器間的*配置,生產效率zui高、生產成本zui低,這才是物聯網應用于智能制造的價值。”劉火偉認為。在應用物聯網技術之前,企業的首要任務是精算整個價值流,從供應商采購開始,到物料運輸、工程設計、制造廠商的生產加工,直至成品交付和銷售的全過程,優化價值流設計,實現精益生產,這是物聯網的基礎,也是工業4.0的精髓。
為此,博世力士樂在定義了物聯網設計時必須要求有幾個關鍵的步驟:
首先是分散智能。借助于分布式驅動技術允許制造商實現模塊化設備概念,讓每個組件都能獨立高效地工作,借助智能驅動與控制技術與其他產品聯網。
其次是能快速連接。小批量和定制化產品趨勢凸顯出企業面對zui終用戶的一大難題,因此生產商需要以有限的成本生產各類產品,需要能夠按照行業標準共享信息(水平連接)并與企業 IT 無縫連接(垂直連接)的設備和模塊。
第三是要有開放標準。開放標準后可以將新技術移植到現有的自動化結構——借助于開放核心工程的平臺,使得應用規劃得以協同。
第四是能夠實時集成。當開放平臺與IT技術相連時,可以賦予設備制造商更高的自由度,實現個性化的實時功能。
第五是要求能接入自主行為。借助于RFID射頻識別等自主技術,用戶需求改變時,系統便可以協調并快速適應新的生產要求。例如根據相應的客戶和產品要求自動定制生產工作臺和模塊。物聯網的關鍵點是:軟件可以決定設備的價值創造、效率和創新程度。這些人工決策介入的自主行為使生產過程更加靈活、速度更快,因此更具成本效益,從而將傳統的價值鏈轉變為價值網絡。有了價值流為基礎的設計,博世力士樂構想的是未來工廠都執行統一的標準,在云平臺上提供所有的信息和數據供工廠使用,并由主導工廠進行控制。如果一個位于中國常州的工廠來不及生產,而位于德國或是法國的工廠有空余產能,這時系統會根據生產和物料備貨情況把訂單傳給有生產能力的工廠,實現生產一體化。
物聯網的基礎是軟件能力
在物物相聯的環境中,秦川機床工具集團董事長龍興元在實踐中的體會是,企業單有對機械設備生產、裝配和運行原理的認識還不夠,物聯網中,人與物、物與物進行“對話”時仰賴的是系統集成的軟件技術。
秦川在實踐中發現,以前的工業生產對工序分得不夠細致,如果zui繁復的生產工序需要30道工序,其他的產品只需要其中的十幾道,通過工序和軟件的模塊化,只需將模塊化的工序進行增減即可實現實時個性定制。借助于RFID技術對生產零部件的監控,共線生產時的差錯率會大大降低,生產柔性提高。
以德國洪堡博世力士樂工廠液壓閥生產線為例,這里的工廠主要生產適用于農業機械(如拖拉機)的液控蝶閥,不同于汽車行業的是,產品硬件覆蓋各種型號,有些產量在增長,有些在縮減,還有些品需求量*,但往往在短時間內造成生產瓶頸。
在場地、人工、產線都有限的條件下,如何讓一條產線同時滿足上述多樣化的需求?借助于物聯網,這一切不是什么難事,工廠從配料到出貨一切都可以分門別類地有序進行。
從*道工位開始,身上佩有藍牙的工人便開始與機器自動對話。相關的重要信息通過藍牙自動傳遞給組裝工位。開始生產時,每個產品的工件托盤都配置了一個帶有其識別編碼的RFID 射頻識別芯片,掃描工件后,芯片會向機器發出加工指令,調用與該零部件相對應的工作流程。在情況下,一個批次僅有一個產品,由于每個工件都有對應的程序,不同產品之間的切換時間可為零,且無需高昂的改裝成本。
由于是多批次共線生產,零部件亦多種多樣,這就給生產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的零部件都必須以正確的數量在正確的時間點上出現在正確的位置。因此如何避免工人誤操作也是重要的一環。當零件從*個工位開始向后端制造延伸時,各個工位借助RFID技術,程序立即判斷此工件的加工如何進行,哪些參數用于螺栓,哪些用于電子裝置。如果工人在產線中誤操作拿錯零件,還會有相應的紅綠燈警示裝置進行提示。
“在智能互聯的幫助下,未來生產線還將打破企業間的界限,從供應商到客戶聯網工作,形成完整的物流。”劉火偉說,“一旦終端客戶使用產品,通過RFID,系統也將知道產品的使用損耗和保養周期,實現產品從搖籃到回收的全程利用。”
采購可直接連續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