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制出可反復愈合的觸敏塑料“皮膚”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科研團隊研制出*具有敏銳觸感且在室溫下能迅速、反復愈合的人工合成材料。此進展或將導致更智能假肢或更有彈性的可自我修復個人電子產品的出現。該研究成果發表在11月11日《自然·納米技術》雜志上。
研究人員一直在竭力模仿人類皮膚的性能,如皮膚的觸感(發送給大腦的關于壓力和溫度的信息)以及的自愈能力。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系鮑哲南教授及其團隊成功地將上述兩項性能集成在單個合成材料中。
在過去的10年中,人造皮膚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即使是zui有效的自我修復材料仍具有重大缺陷。有些因必須暴露在高溫條件下而無法實用,有些雖在室溫下可以愈合,但修復創口會改變其機械或化學結構,所以其只能使用一次。zui重要的是,還沒有出現一種自愈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電導性。
鮑哲南團隊經由兩種成分的混合成功地達到了兩全其美的效果——塑料聚合物的自我修復能力和金屬的導電性。他們使用的塑料包含有氫鍵連接的長鏈分子,這些分子很容易打散,當其重新連接時,氫鍵就能自我重組和恢復材料的結構。
研究人員在這種彈性聚合物中添加了微小的金屬鎳顆粒以增加其機械強度。鎳顆粒的納米級表面是粗糙的,這對材料形成導電性至關重要。其每個突出的邊緣都聚集了一個電場,使電流更容易從一個粒子到達下一個粒子,從而使塑料聚合物具備電導性。
研究人員對該材料在受損后機械強度和導電性的恢復能力進行了檢測。他們取用薄帶狀材料并將之切成兩半。將其放在一起輕輕按壓幾秒鐘后,材料可恢復其原始機械強度和導電率的75%;如果按壓30分鐘,材料性能的恢復接近*。更重要的是,同一樣品可在同一個地方反復切削,經過50次切削和修復,樣品的柔韌性和伸展度仍完好如初。
該團隊還探討了該材料的壓敏特性。電子在材料中形成電流的過程,類似于在石頭間跳躍越過小溪。鎳顆粒就扮演了石頭的角色,它們間的距離決定了一個電子需要多少能量從一塊石頭跳躍到另一塊。合成皮膚上的扭曲或按壓會改變鎳顆粒間的距離,也就改變了電子跳躍的難易程度。這些細微的電阻變化可被轉換成皮膚受到壓力和張力的信息。研究人員表示,該材料可探測到握手產生的壓力變化。
鮑哲南表示,該材料對下壓和屈曲都非常敏感,因此未來的假肢在關節處將有更好的彎曲度。覆有該種材料的電氣設備和電線也可自我修復,使電力維護變得不再困難和昂貴,尤其是在難以到達的地方,如建筑物墻壁或是車輛內。研究團隊的下一個目標是使材料更透明和更具彈性,以適于電子設備或顯示屏的包裝和覆蓋。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智能制造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智能制造網,http://www.xashilian.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遭投訴的,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2025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機電產品交易會 暨先進制造業博覽會
展會城市:合肥市展會時間: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