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资源网视频在线观看新浪,日本春药精油按摩系列,成人av骚妻潮喷,国产xxxx搡xxxxx搡麻豆

您現在的位置:智能制造網>技術中心>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yè)接觸限值

直播推薦

更多>

企業(yè)動態(tài)

更多>

推薦展會

更多>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yè)接觸限值

2010年03月18日 09:22:09人氣:2682來源:河南吉威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yè)接觸限值 GBZ2-2002
新聞來源:    點擊數:305    更新時間:2009-5-14 15:14:27    收藏此頁

返回北京東方吉華科技有限公司主頁

前言
本標準除第2章外均為強制性條款。
    《工業(yè)企業(yè)設計衛(wèi)生標準》(TJ36—79)修訂后分為兩個標準:工業(yè)企業(yè)設計衛(wèi)生標準和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yè)接觸限值。
    本標準是根據職業(yè)性有害物質的理化特性、國內外毒理學及現場勞動衛(wèi)生學或職業(yè)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并參考美國、德國、前蘇聯、日本等國家的職業(yè)接觸限值及其制定依據而修訂和制定的,是作為工業(yè)企業(yè)設計及預防性和經常性監(jiān)督、監(jiān)測使用的衛(wèi)生標準。
    本標準與TJ36—79相比變化如下:
    ——分為兩個標準
    ——修訂了原111項有毒物質和9項粉塵的標準值
    ——納入后頒布的119項國家標準
    ——增訂119項標準
    本標準的附錄A是標準的附錄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批準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公共衛(wèi)生學院。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吳維皚、呂伯欽、梁友信、孟德山、谷京宇、剛葆琪、傅慰祖、楊磊、于永中、于冬梅、龐應發(fā)、程秀榮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負責解釋。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yè)接觸限值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 Workplace
GBZ2-2002



1 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工作場所有害因素的職業(yè)接觸限值。
    本標準適用于生產、使用或產生有害因素的各類用人單位。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J19—87 工業(yè)企業(yè)采暖通風和空氣調節(jié)設計規(guī)范
    GB934—89 高溫作業(yè)環(huán)境氣象條件測試規(guī)范
    GBZ1—2002 工業(yè)企業(yè)設計衛(wèi)生標準
3 定義
    本標準采用如下定義:
3.1 職業(yè)接觸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OEL)是職業(yè)性有害因素的接觸限制量值,指勞動者在職業(yè)活動過程中長期反復接觸對機體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響的容許接觸水平。化學因素的職業(yè)接觸限值可分為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zui高容許濃度和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三類。
3.1.1 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verage,PC-TWA)指以時間為權數規(guī)定的8小時工作日的平均容許接觸水平。
3.1.2 zui高容許濃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指工作地點、在一個工作日內、任何時間均不應超過的有毒化學物質的濃度。
3.1.3 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emissible concentration-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PC-S),指一個工作日內,任何一次接觸不得超過的15分鐘時間加權平均的容許接觸水平。
3.2 工作場所(workplace)指勞動者進行職業(yè)活動的全部地點。
3.3 工作地點(Work Site)指勞動者從事職業(yè)活動或進行生產管理過程而經常或定時停留的地點。
4 衛(wèi)生要求
4.1 工作場所空氣中有毒物質容許濃度
   表1 工作場所空氣中有毒物質容許濃度

4.2 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容許濃度
表2 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容許濃度
 
4.3 工作場所空氣中生物因素容許濃度
 
表3 工作場所空氣中生物因素容許濃度

4.4 工作場所物理因素職業(yè)接觸限值
4.4.1 電磁輻射暴露限值(Limits for exposure to electromagnetic fields)
    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4.4.2 高溫作業(yè)場所氣象條件的衛(wèi)生學評價標準(Health standard for evaluating meteorogical condition in the hot work environment)
4.4.2.1 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高溫工作場所氣象條件衛(wèi)生評價標準及其測定方法。
    本標準適用于地面各類高溫作業(yè)(含夏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30℃地區(qū)的露天作業(yè))。
4.4.2.2 定義
    本標準采用下列定義:
    高溫作業(yè):高溫作業(yè)系指工作場所有生產性熱源,其散熱量大于23w/m3•h或84kJ/m3•h的車間;或當室外實際出現本地區(qū)夏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時,工作場所的氣溫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業(yè)(含夏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30℃地區(qū)的露天作業(yè),不含礦井下作業(yè))。
4.4.2.3 衛(wèi)生要求
    按夏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分為<30℃和≥30℃兩類地區(qū),每類按體力勞動強度指數提出本衛(wèi)生評價標準,作業(yè)場所綜合溫度(℃)應不超過下表規(guī)定的限值。

4.4.2.4 測試方法
4.4.2.4.1 本標準中"體力勞動強度指數"按GB3896—83體力勞動強度分級執(zhí)行。
4.4.2.4.2 本標準中"夏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按GBJ19—87工業(yè)企業(yè)采暖通風和空氣調節(jié)設計規(guī)范執(zhí)行。
4.4.2.4.3 測試要求按GB934—89高溫作業(yè)環(huán)境氣象條件測試規(guī)范執(zhí)行。
4.4.2.4.4 高溫作業(yè)綜合溫度的測定采用通風溫濕度計、黑球溫度計的測定值,按高溫作業(yè)場所綜合溫度(℃)計算方法,用公式計算出(或按有關表、圖查出)綜合溫度(℃)。亦可用經鑒定或*、技術監(jiān)督部門認可的綜合溫度測試儀器直接測出綜合溫度(℃)。
4.4.2.4.5 高溫作業(yè)場所綜合溫度(℃)計算方法
   根據通風溫濕度計、黑球溫度計的測定值,按公式計算出綜合溫度(℃),公式為:
    綜合溫度(℃)=濕球溫度(℃)×0.7+黑球(或干球)溫度(℃)×0.3  ………(1)
    或根據黑球(℃)、濕球溫度(℃)查有關圖表得出綜合溫度(℃)。當無熱輻射源存在時,黑球溫度可用干球溫度代替。
4.4.3 高溫作業(yè)分級(Classified standard of working in hot environment)
4.4.3.1 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高溫作業(yè)環(huán)境熱強度大小的分級。
    本標準適用于對高溫作業(yè)實施勞動安全衛(wèi)生分級管理。
4.4.3.2 定義
4.4.3.2.1 生產性熱源
    指在生產過程中能夠產生和散發(fā)熱量的生產設備、產品或工件等。
4.4.3.2.2 工作地點
    指作業(yè)人員進行生產操作或為了觀察生產情況需要經常或定期停留的地點。若因生產勞動需要,作業(yè)人員在車間內不同地點進行操作,則整個車間可稱為工作地點。
4.4.3.2.3 WBGT指數
    WBGT指數亦稱為濕球黑球溫度(℃),是表示人體接觸生產環(huán)境熱強度的一個經驗指數,它采用了自然濕球溫度(tnw)、黑球溫度(tg)和干球溫度(ta)三個參數,并由下列公式計算而獲得:
    室內作業(yè):WBGT=0.7tnw+0.3tg………………………………………(2)
    室外作業(yè):WBGT=0.7tnw+0.2tg+0.1ta……………………………(3)
4.4.3.2.4 高溫作業(yè)
    指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其作業(yè)地點平均WBGT指數等于或大于25℃的作業(yè)。
4.4.3.2.5 接觸高溫作業(yè)時間
    指作業(yè)人員在一個工作日內(8h)實際接觸高溫作業(yè)的累計時間(min)。
4.4.3.2.6 定向輻射熱
    指生產性熱源同工作地點的某一方同輻射的熱量。
4.4.3.3 高溫作業(yè)分級
    按照工作地點WBGT指數(即濕球黑球溫度(℃))和接觸高溫作業(yè)的時間將高溫作業(yè)分為四級,級別越高表示熱強度越大,見下表。
表5 高溫作業(yè)分級標準

4.4.3.4 定向輻射熱的修正系數
    在工作地點定向輻射熱強度平均值等于或大于2kw/m2的高溫作業(yè),應在上表的基礎上相應提高一個等級,但zui高不應超過Ⅳ級。
4.4.3.5 WBGT指數測量與計算方法
4.4.3.5.1 測量時間
    常年從事接觸高溫作業(yè)的工種,應以zui熱季節(jié)測量值為分級依據。季節(jié)性或不定期接觸高溫作業(yè)的工種,應以季節(jié)內zui熱月測量值為分級依據。從事室外作業(yè)的工種,應以夏季zui熱月晴天有太陽輻射時的測量值為分級依據。在生產正常和工作地點熱源穩(wěn)定時,同一工作地點,在一個工作日內應測量3次,即工作后:9:00~10:00;13:00~14:00和16:00~17:00,連測3天,取平均值,如遇特殊生產工藝,工作地點熱源不穩(wěn)定時,可依據生產進程或具體情況,隨時測量,同一測點連測3次,取平均值。
4.4.3.5.2 測量地點及位置
    選擇作業(yè)人員經常操作,停留或臨時休息處,一般測量高度立位作業(yè)為1.5m高,座位作業(yè)為1.1m高。如作業(yè)人員實際受熱不均勻,應測踝部、腹和頭部。立位時測量點離地高度分別為0.1;1.1和1.7m處;座位時測量點離地高度分別0.1;0.6和1.1m。
4.4.3.5.3 WBGT指數的平均值計算公式:
                         ………(4)
4.4.3.5.4 測量儀器與方法
4.4.3.5.4.1 測量儀器采用WBGT測量儀,或采用干球溫度計、自然濕球溫度計、黑球溫度計,在同一地點分別測量計算。
4.4.3.5.4.2 自然濕球溫度計的感溫部分應為圓柱體,外徑為(6±1)mm,長度為(30±5)mm測量范圍為5~40℃;精度為±0.5℃。
4.4.3.5.4.3 黑球溫度計的黑球直徑為150mm,為無光澤黑球,平均輻射系數為0.95,銅球壁越薄越好,測量范圍為20~120℃,精度為±1℃。
4.4.3.5.4.4 干球溫度計測量范圍為10~60℃;精度為±0.5℃,測量時應注意防止輻射熱的影響。
4.4.3.5.4.5 干球、濕球和黑球溫度測量時應采用三角支架將3個溫度計懸掛起來,以便便環(huán)境空氣不受限制流經球體感溫部。
4.4.3.5.4.6 在測量濕球溫度時,要在濕球溫度計的感溫部分裹上一層濕紗布條,紗布條要覆蓋濕球溫度計的整個感溫球體。測量時由其自然蒸發(fā)(不能人為強迫通風)每半小時讀記測量數值。應注意保持紗布條清潔、濕潤,再次使用前要清洗干凈。
4.4.3.5.4.7 黑球溫度計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時,需要的時間較長,所以黑球溫度一般每隔25分鐘讀記測量數值。
4.4.3.5.5 時間加權WBGT指數計算公式
  在生產環(huán)境熱強度變化較大的工作場所,或者因生產需要作業(yè)人員在車間內不同工作地點操作,且接觸熱強度大小不一致時,應采用時間加權平均公式計算WBGT指數:
                   
………¨(5)
    式中: WBGT1—— 第1個工作地點實測WBGT;
          WBGT2—— 第2個工作地點實測WBGT;
          WBGTn—— 第n個工作地點實測WBGT;
          t1t2……tn—— 作業(yè)人員在第1,2…n個工作地點實際停留的時間。
4.4.3.6 接觸高溫作業(yè)時間測量與計算
4.4.3.6.1 接觸高溫作業(yè)時間是指因生產需要作業(yè)人員,在一個工作日(8h),實際在熱環(huán)境中操作、停留、短休的累計時間。
4.4.3.6.2 測算方法是同一工種或生產崗位隨機選擇受測作業(yè)人員2~3名,在正常生產狀況下,跟班記錄一個工作日作業(yè)人員實際接觸高溫作業(yè)的時間連續(xù)記錄3天,取平均值。

style="FONT-FAMILY: ">4.4.3.6.3 如遇作業(yè)人員在一個工作日內需在不同崗位工作時,要分別測算在各崗位的實際接觸高溫作業(yè)時間,同時測量其崗位工作地點WBGT指數,以便按4.4.3.5.5計算時間加權平均WBGT指數。
4.4.3.7 定向輻射熱的測量與計算方法
4.4.3.7.1 定向輻射熱的測算時間、地點及位置請參照4.4.3.5.1、4.4.3.5.2和4.4.3.5.5等規(guī)定的方法原則。
4.4.3.7.2 測量儀器采用定向輻射熱計對準被測方向測量。
4.4.4 激光輻射(Laser radiation)
4.4.4.1 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作業(yè)場所激光輻射衛(wèi)生標準及其測試方法。
    本標準適用于生產研制和使用激光器的單位和企業(yè)。
4.4.4.2 定義
4.4.4.2.1 激光 指波長為200nm~1mm之間的相干光輻射。
4.4.4.2.2 激光器 通過受激發(fā)射過程產生和放大光輻射的裝置。
4.4.4.2.3 照射量 受照面積上光能的面密度,單位為J/cm2
4.4.4.2.4 輻照度 受照面積上光功率的面密度,單位為W/cm2
4.4.4.2.5 照射時間 激光照射人體的持續(xù)時間,用t表示。
4.4.4.2.6 光譜校正因子(CA和CB)激光生物學作用是波長的函數,為評判等價效應而引進的數學因子。CA和CB分別為紅外和可見光波段的校正因子。
4.4.4.3 衛(wèi)生要求
    限值見表6和表7。
表6 眼直視激光束的zui大容許照射量

 


 

表7 激光照射皮膚的zui大容許照射量


 

  注:波長λ為:400~700nm,CA=1;700~1050nm,CA=100.002(λ-700);
      1050~1400nm,CA=5;400~550nm,CB=1;550~70Onm,CB=100.015(λ-550)
4.4.4.4 激光輻射的測試方法
4.4.4.4.1 測試對象
    本方法適用于接觸激光器系統(tǒng)工作人員的zui大容許照射量的測量。
4.4.4.4.2 測試方法及要求
4.4.4.4.2.1 激光器需調至zui高輸出水平,在消除非測量波長雜散光的情況下進行測量。
4.4.4.4.2.2 激光器和激光器系統(tǒng)對眼和皮膚的zui大容許照射量的測量,應在激光工作人員工作區(qū)進行。激光輻射測量儀器的接收頭應置于光束中,以光束截面中zui強的輻射水平為準。
4.4.4.4.2.3 測量zui大容許照射量的zui大圓面積直徑為極限孔徑。測量眼zui大容許照射量時,波長為200~400nm與1400~106nm用1mm孔徑,波長為400~1400nm用7mm孔徑。測量皮膚zui大容許照射量時都用1mm孔徑。
4.4.4.4.3 測量儀器
    根據激光器的輸出波長和輸出水平選擇適當的測量儀器。
4.4.4.4.3.1 用1mm極限孔徑測量輻射水平時,測量儀器接收頭的靈敏度必須均勻。
4.4.4.4.3.2 測量儀器均應經國家*標定,測量誤差不得超過±10%。
4.4.4.4.3.3 測量時中小功率的激光器用錘形腔熱電式的功率計。小能量的激光器用光電型的能量計。大功率的激光器采用流水量熱式功率計。
4.4.5 局部振動(Hand-transmitted vibration)
4.4.5.1 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生產中使用手持振動工具或手接觸受振工件的標準限值及測試方法。
    本標準適用于生產中使用手持振動工具或手接觸受振工件的所有作業(yè)
4.4.5.2 定義
4.4.5.2.1 局部振動
    生產中使用手持振動工具或接觸受振工件時,直接作用或傳遞到人的手臂系統(tǒng)的機械振動或沖擊。
4.4.5.2.2 日接振時間
    工作日中使用手持振動工具或接觸受振工件的累積接振時間為日接振時間,單位為h/d。
4.4.5.2.3 頻率計權振動加速度(ahw)
    按不同頻率振動的人體生理效應規(guī)律計權后的振動加速度,單位為m/s2,可用式(6)計算:
                             ………………………(6)
            式中:ahi 第i頻段的振動加速度;
                  ki 第i頻段的計權系數;
                   n 總頻段數
4.4.5.2.4 四小時等能量頻率計權振動加速度嶼[ahw(4)]
    在日接振時間不足或超過四小時時,要將其換算為相當于接振四小時的頻率計權振動加速度值,可用式(7)計算:
                                  ……………………(7)
             式中T——日接振時間,h/d。
4.4.5.3 衛(wèi)生要求
    使用振動工具或工件的作業(yè),工具手柄或工件的4h等能量頻率計權振動加速度不得超過5m/s2。
4.4.5.4.測試方法及要求
4.4.5.4.1 局部振動測試點應選在工具手柄或工件手握處近。
4.4.5.4.2 傳感器應牢固地固定在測試點。
4.4.5.4.3 振動測量應按正交坐標系統(tǒng)的三個軸向進行,取zui大軸向的四小時等能量頻率計權加速度為被測工具或工件的振動。
4.4.5.4.4 測試振動要先獲得1/1或1/3倍頻程頻譜,然后按式(6)計算頻率計權振動加速度。如果振動測試儀器有計權網絡部分,可以直接讀數。
4.4.5.4.5 對于峰值因數很高的沖擊振動,測試時要在傳感器和被測工具之間加裝機械式低通濾波器,以防過載影響測量結果。
4.4.5.4.6 震動測試儀器應符合國家標準,定期由國家*校準。
4.4.5.5 計算頻率計權振動加速度的計權系數
表8 1/1與1/3倍頻程的計權系數Ki

4.4.5.6 日接振時間計算法
4.4.5.6.1 對操作時間過短的作業(yè),應以秒表準確測定每次操作所消耗的時間,測10次,取平均值作為該次操作需要的時間,再乘以日需要完成的該操作次數,即得日接振時間。如鉚釘作業(yè),應用秒表測定每打一只鉚釘所消耗的時間,測10次,取平均值即每打一只鉚釘所需要的時間,再乘該鉚工的日消耗鉚釘數,即得出鉚工的日接振時間。
4.4.5.6.2 對操作時間較長的作業(yè),應選擇有代表性的工作日,全日跟溉,用秒表累積記錄全天的操作時間,即日接振時間。
4.4.5.6.3 以上兩種方法均應選接振工人三至五人,連續(xù)記錄三天,計算平均值,zui終換算出日接振時間(h/d)。
4.4.5.7 正確使用標準的說明
    當振動工具的振動暫時達不到標準限值時,可按振動大小縮短日接振時間,具體要求參見表9。
 
表9 


 

4.4.6 煤礦井下采掘作業(yè)地點氣象條件(Environment meteorology in underground workplace of coal mine)
4.4.6.1 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煤礦井下采掘作業(yè)地點氣象條件衛(wèi)生標準。
    本標準適用于煤礦井下作業(yè),也適用于其他礦井下作業(yè)。
4.4.6.2 衛(wèi)生要求
井下采掘作業(yè)地點氣象條件應符合表10的規(guī)定:
表10


 

4.4.6.2.1 本標準規(guī)定的風速如與生產工藝或防爆要求相抵觸時可不受此限。
4.4.6.2.2 井下作業(yè)環(huán)境氣溫較低時工作服保暖量應有適當增加。
4.4.6.3 測試方法
    作業(yè)地點溫濕度的測定應用通風溫濕度計,風速的測定可應用熱球式或葉狀風速儀。
4.4.6.4 標準限值說明
    標準的上限及下限值均不是舒適限度:在上限條件下,工人仍有一定的悶熱感;在下限的條件下,部分人尚有"稍冷"感。但在此標準范圍內可保證工人不發(fā)生中暑,并能防止常見病、多發(fā)病的高發(fā)。
4.4.7 體力勞動強度分級標準(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workload)
4.4.7.1 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體力勞動強度分級的劃分原則和級別
    本標準適用于體力勞動作業(yè),是勞動安全衛(wèi)生和管理的依據
4.4.7.2 定義
    本標準采用下列定義
4.4.7.2.1 能量代謝率 energy metabolic rate(M)
    某工種勞動日內各類活動和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均值,單位為kJ/min•m2。
4.4.7.2.2 勞動時間率 working time rate(T)
    工作日內純勞動時間與工作日總時間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4.4.7.2.3 體力勞動性別系數 sex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S)
    在計算體力勞動強度指數時,為反映相同體力強度引起男女性別不同所致的不同生理反應,使用了性別系數。男性系數為1,女性系數為1.3。
4.4.7.2.4 體力勞動方式系數 way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W)
    在計算體力勞動強度指數時,為反映相同體力強度由于勞動方式的不同引起人體不同的生理反應,使用了體力勞動方式系數。搬方式系數為1、扛方式系數為0.40、推/拉方式系數為0.05。
4.4.7.2.5 體力勞動強度指數 intensity index of physical work(I)
    用于區(qū)分體力勞動強度等級。指數大,反映體力勞動強度大;指數小,反映體力勞動強度小。
4.4.7.3 體力勞動強度分級
    體力勞動強度分為四級,見下表:
表11 體力勞動強度分級表


 

4.4.7.3.1 Ⅰ級體力勞動
    8小時工作日平均耗能值為850千卡/人,勞動時間率為61%,即凈勞動時間為293分鐘,相當于輕勞動。
4.4.7.3.2 Ⅱ級體力勞動
    8小時工作日平均耗能值為1328千卡/人,勞動時間率為67%,即凈勞動時間為322分鐘,相當于中等強度勞動。
4.4.7.3.3 Ⅲ級體力勞動
    8小時工作日平均耗能值為1746千卡/人,勞動時間率為73%,即凈勞動時間為350分鐘,相當于重強度勞動。
4.4.7.3.4 Ⅳ級體力勞動
    8小時工作日平均耗能值為2700千卡/人,勞動時間率為77%,即凈勞動時間為370分鐘,相當于"極重"強度勞動。

全年征稿/資訊合作 聯系郵箱:1271141964@qq.com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智能制造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智能制造網,http://www.xashilian.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企業(yè)發(fā)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guī)遭投訴的,一律由發(fā)布企業(yè)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更多 >

工控網機器人儀器儀表物聯網3D打印工業(yè)軟件金屬加工機械包裝機械印刷機械農業(yè)機械食品加工設備制藥設備倉儲物流環(huán)保設備造紙機械工程機械紡織機械化工設備電子加工設備水泥設備海洋水利裝備礦冶設備新能源設備服裝機械印染機械制鞋機械玻璃機械陶瓷設備橡塑設備船舶設備電子元器件電氣設備


我要投稿
  • 投稿請發(fā)送郵件至:(郵件標題請備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聯系電話0571-89719789
工業(yè)4.0時代智能制造領域“互聯網+”服務平臺
智能制造網APP

功能豐富 實時交流

智能制造網小程序

訂閱獲取更多服務

微信公眾號

關注我們

抖音

智能制造網

抖音號:gkzhan

打開抖音 搜索頁掃一掃

視頻號

智能制造網

公眾號:智能制造網

打開微信掃碼關注視頻號

快手

智能制造網

快手ID:gkzhan2006

打開快手 掃一掃關注
意見反饋
關閉
企業(yè)未開通此功能
詳詢客服 : 0571-878586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长海县| 永城市| 依兰县| 沙田区| 衡东县| 嘉峪关市| 桃园市| 丽水市| 丰台区| 仙居县| 普陀区| 开平市| 石阡县| 凤山市| 绥阳县| 宜君县| 南陵县| 新民市| 伊宁市| 万年县| 巢湖市| 游戏| 阿坝县| 遂平县| 桦川县| 盱眙县| 嵊泗县| 台中县| 蕉岭县| 慈利县| 万载县| 新昌县| 景泰县| 洛川县| 凤凰县| 霍邱县| 深水埗区| 武汉市| 台中市| 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