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正借著傳感器和大數據的*技術走向精細化、智能化。目前,在我國,隨著傳感器的廣泛應用,使檢測者有能力采集甚至于低成本采集數據,數據量的大大增加,將讓人們在對各類情況下都能迅速做出更加準確的決策和應對措施。
目前,不少地方門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探索環境治理新模式,創新環境監管手段,實施精細化管理、精準治污。比如,對嚴重的空氣污染,原開始探索建立大氣污染熱點網格監管方法和制度。利用衛星遙感和大數據分析技術,篩選大氣污染“熱點網格”輔助檢查,以提升環境監測的精準性。
該模式通過將城市及周邊地劃分為網格,綜合衛星遙感、地面空氣質量監測、氣象、大氣污染源等數據分析,利用大數據反演技術得出各個網格的PM2.5濃度值,并結合各地的大氣污染源分布情況,篩選出PM2.5濃度、污染排放最嚴重的網格作為大氣污染熱點網格,以此提高大氣污染防治的科學化和精準化水平。
網格化管理系統中的傳感器監測及優化
目前,大氣污染熱點網格監管系統采用的空氣自動監測微型站,采用的是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通過在氣象監測站點內安裝PM2.5傳感器、粉塵顆粒監測傳感器等多種氣體環境監測傳感器,來實現對大氣微環境的綜合、實時監測。
不過,目前,由于傳感器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如受溫度、濕度、交叉氣體干擾,僅采用實驗室內標準氣體校準,無法保證傳感器在現場環境中的數據準確度,尤其是傳感器數據,需考慮與標準站數據的可比性,傳感器與傳感器數據的一致性以及傳感器輸出數據質量的長期可控性。
另外,加之季節交替、環境差異及其他干擾,比如在季節交替變化或天氣條件下,或在工業園區、道路交通、餐飲集中區等污染特征明顯的特殊環境使用時,單純采用傳感器布點建設網格化系統,監測數據準確性很難保證。因此,還需不斷優化傳感器算法模型、不斷修正,才能起到數據精校準的作用,進而才能實現精準的大氣污染監測及治理。
2025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機電產品交易會 暨先進制造業博覽會
展會城市:合肥市展會時間: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