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老年病學會年會上,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骨骼礦物質密度(BMD)降低與健康人動脈彈性降低有關。研究還發現BMD較低的健康人,外周血內皮祖細胞(EPCs)也比較少。研究結果提示,BMD可能是反映血管功能的指標。
研究中招募了61名健康人,男性34人,女性27人,平均年齡48歲。所有研究對象都檢測了股骨頸和大關節的BMD。并抽取外周血檢測CD34+細胞和CD34+VEGF+細胞數。*作者是美國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Frank E.Corrigan III,他對Medscape內科學部記者講了這項研究,研究是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Emory大學醫學院心臟科進行的。他說:“CD34+細胞是前體細胞,其中包括內皮祖細胞。我們實際上關注的是CD34+VEGF+細胞,因為這群細胞被認為是內皮祖細胞。”
目前認為,EPCs由血液循環中招募,修復內皮。當動脈粥樣硬化開始的時候,內皮受損,損傷的內皮表現出來的可能是動脈硬度增加。在動脈分支處,血液波動可以被反映出來,這種反映出來的波動大小就會提供彈性或者堅硬度指數,動脈擴張指數(Alx)。Alx升高提示動脈硬度大。統計學分析發現股骨頸BMD與CD34+細胞數正相關,大關節BMD與Alx逆相關。這些結果提示高骨密度伴隨高的祖細胞數和動脈彈性。Corrigan博士說:“EPCs數量較高的人,動脈硬化的危險較低。”研究結果還提示低BMD患者的祖細胞數量明顯比BMD正常的患者低。資料提示低BMD的健康人群中,低水平EPCs與較高動脈硬度有關。低BMD人群隨著年齡增加,Alx升高。BMD正常的人群中沒有見到這種相關性。
會議協調人George E.Taffet博士對Medscape記者說:“我擔心這兩種事情都隨著年齡變化。骨密度隨著年齡增長降低,動脈硬度隨年齡增長升高。這些可能沒有共同原因,只是兩件事情在老年人中共存。”Taffet博士是德克薩斯州Baylor大學醫學院內科老年病和心血管科學部的副教授。但是他又說:“我認為有一種可能性是細胞因子引起骨質疏松,細胞因子還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兩者之間可能有一個共同。”
Corrigan博士承認需要進一步研究。他說:“動物研究必需表明,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分化和調節動脈內鈣,在此意義上骨骼中發生同一事情。一些研究中已經證實,但是還不清楚。此外,研究中只有61名患者。現在他們在招募越來越多的人,因此zui終我們希望隨著我們招募更多的人,會得到更加確切的答案。”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智能制造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智能制造網,http://www.xashilian.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遭投訴的,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CIEME2025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
展會城市:沈陽市展會時間: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