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術作為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對物聯網的構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智慧物聯、智慧農業都是其衍生的產物。
2018年10月16日,是第38個世界糧食日。早早的,“端牢國人飯碗,保障糧食安全”的系列主題就已出現,引發強烈關注。
我國目前還不是農業強國,但是農業大國,近年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經穩定在較高水平,糧食庫存充裕,糧食供給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能夠輕松“吃得飽”的國人,糧食需求已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轉變。
糧食問題關乎國計民生之根本,在即將到來的這一個世界糧食日,我們要關注的,自然轉變為如何推動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著力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讓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加快構建更高質量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隨著物聯網的發展,物聯網技術可以應用在糧食種植、儲存、運輸、配送整個過程的實體運動及流通環節的一切活動中,解決或改善目前糧食在流通環節中存在的各類問題,保障糧食安全。
糧食種植
糧食在種植期間,或多或少存在著添加高強度農藥等各種生物化學物質促生長的情況。那么在這一環節,物聯網攝像監視、定位查驗,以及生化物質傳感器、紅外檢測器等物聯網技術和設備,實時監測糧食的種植過程,就能發揮巨大的作用了。客觀的硬件可以將糧食安全精確到數據,合格部分甚至還能給予評級。具體技術可參照圖傳芯片、定位芯片、生物芯片相關原理。
糧食倉儲
糧食在存儲期間,由于特定的環境、氣候和通風條件等因素的變化,糧倉里的溫度或濕度會發生動態變化,以及糧倉中氣體、微生物以及蟲害等因素,都極易造成糧食腐爛或產生動物危害。另外,糧食是有生命的,其儲存周期一般為2年至3年或者3年至5年,儲存周期損耗的是水分流失,不采取有效措施即會使糧食在存儲中的質量大打折扣。
以物聯網為基礎的糧倉監控預警系統,每個糧庫安裝上一定數量的攝像頭和糧溫傳感器,對存儲糧食的溫度、濕度和氣體濃度等參數進行采集、存儲,并向監控中心傳送數據,執行監控中心的指令,控制糧食損耗,從而創造糧食儲存的經濟效益。
在保證糧食儲存質量的同時,據統計,通過物聯網技術手段改造的糧倉,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30%,能耗降低40%左右,由此,對降低管理成本和儲存成本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糧食運輸
物聯網基于定位系統(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RFID、傳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在糧食物流過程中可實時實現車輛定位、糧食運輸監控,在線調度與配送可視化的管理系統。目前,已初步實現了糧食物流作業的透明化、可視化管理。
物聯網技術在糧食運輸工具之間的應用,可以極大地提高糧食運輸效率。具體來說:首先,運輸過程的可視化,可使糧食運輸車輛做到及時、準確的調度,從而提高運輸效率,盡量避免無效運輸;其次,把糧食運輸車輛納入物聯網,實現對車載糧食的動態感知,動態監控在途糧食的質量與安全,可以降低糧食運輸途中的損失;第三,可以實現對各供需糧點庫存、在途運輸量的動態掌握,科學做出運輸決策,從而從根本上提高運輸的合理性,實現糧食物流的有效流通。
糧食配送
基于傳感技術、RFID技術、云計算技術、云存儲技術等各項技術,建立全自動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和糧食物流作業的智能控制、自動化操作網絡的系統,由此可以實現物流與制造聯動,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全面協同。如:有這些的糧食自動化物流中心,就實現了機器人碼垛與裝卸,無人搬運車進行物料搬運,在自動化輸送線上開展揀選作業,出入庫由自動化的堆垛機完成,以及物流中心信息與制造業ERP系統無縫對接。由此,整個糧食物流作業系統與生產制造環節,就實現了自動化與智能化。
而這一切,均要以物聯網為基礎!
CCS開放物聯網平臺
作為在物聯網發展陷入瓶頸時突破難關、激流勇進的CCS開放物聯網平臺,被中國通服與創立科技以過硬的專業實力賦予了高效、靈活、開放的平臺特性,擁有貫穿物聯網全產業鏈的服務能力。針對IT架構過于傳統、物聯網世界設備接入協議多種多樣、碎片化的應用各自為政、物聯網新老技術方案無法兼容等普遍而尖銳的問題,CCS開放物聯網平臺以的開放性、兼容性和一體化服務,向下為設備廠商降低接入智能設備的難度和成本;向上為、應用運營商、能力提供商、設備廠商提供完整的快速開發工具,使其能更加專注于自身業務功能的開發;平臺內為物聯網應用提供信息處理、計算等通用基礎服務……可限度提升物聯網上下游供應商的對接效率,加快物聯網項目的落地進程,豐富智慧城市和傳統行業物聯網解決方案。在保障糧食安全的物聯網應用和技術支撐方面,相信它將爆發更加強大的力量。
物聯網將各行各業、各個產業都連在了一起,未來的智慧城市以初具模型。在智慧農業方面,物聯網加快了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指日可待。
2025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機電產品交易會 暨先進制造業博覽會
展會城市:合肥市展會時間: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