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切割污水處理設備
處理污水用*技術,買污水設備找專業廠家。
公司從事污水設備的研發、生產多年,有豐富的經驗、技術。
可處理生活污水、醫療污水、屠宰污水、養殖污水、洗滌污水、高難度有機廢水、工業污水、食品加工污水、餐飲污水等。
我們的服務集生產、運輸、安裝、調試、培訓、維修、維護于一體。
氨氮廢水處理的主要技術
目前,國內外氨氮廢水處理有折點氯化法、化學沉淀法、離子交換法、吹脫法和生物脫氨法等多種方法,這些技術可分為物理化學法和生物脫氮技術兩大類。
生物脫氮法
微生物去除氨氮過程需經兩個階段。*階段為硝化過程,亞硝化菌和硝化菌在有氧條件下將氨態氮轉化為亞硝態氮和硝態氮的過程。第二階段為反硝化過程,污水中的硝態氮和亞硝態氮在無氧或低氧條件下,被反硝化菌(異養、自養微生物均有發現且種類很多)還原轉化為氮氣。在此過程中,有機物(甲醇、乙酸、葡萄糖等)作為電子供體被氧化而提供能量。常見的生物脫氮流程可以分為3類,分別是多級污泥系統、單級污泥系統和生物膜系統。
多級污泥系統
此流程可以得到相當好的BOD5去除效果和脫氮效果,其缺點是流程長、構筑物多、基建費用高、需要外加碳源、運行費用高、出水中殘留一定量甲醇等。
單級污泥系統
單級污泥系統的形式包括前置反硝化系統、后置反硝化系統及交替工作系統。前置反硝化的生物脫氮流程,通常稱為A/O流程與傳統的生物脫氮工藝流程相比,A/O工藝具有流程簡單、構筑物少、基建費用低、不需外加碳源、出水水質高等優點。后置式反硝化系統,因為混合液缺乏有機物,一般還需要人工投加碳源,但脫氮的效果可高于前置式,理論上可接近*的脫氮。交替工作的生物脫氮流程主要由兩個串聯池子組成,通過改換進水和出水的方向,兩個池子交替在缺氧和好氧的條件下運行。該系統本質上仍是A/O系統,但其利用交替工作的方式,避免了混合液的回流,因而脫氮效果優于一般A/O流程。其缺點是運行管理費用較高,且一般必須配置計算機控制自動操作系統。
生物膜系統
將上述A/O系統中的缺氧池和好氧池改為固定生物膜反應器,即形成生物膜脫氮系統。此系統中應有混合液回流,但不需污泥回流,在缺氧的好氧反應器中保存了適應于反硝化和好氧氧化及硝化反應的兩個污泥系統。
物化除氮
物化除氮常用的物理化學方法有折點氯化法、化學沉淀法、離子交換法、吹脫法、液膜法、電滲析法和催化濕式氧化法等。
折點氯化法
不連續點氯化法是氧化法處理氨氮廢水的一種,利用在水中的氨與氯反應生成氮氣而將水中氨去除的化學處理法。該方法還可以起到殺菌作用,同時使一部分有機物無機化,但經氯化處理后的出水中留有余氯,還應進一步脫氯處理。
在含有氨的水中投加次氯酸HClO,當pH值在中性附近時,隨次氯酸的投加,逐步進行下述主要反應:
NH3+HClO→NH2Cl+H2O①
NH2Cl+HClO→NHCl2+H2O②
NH2Cl+NHCl2→N2+3H++3Cl-③
投加氯量和氨氮之比(簡稱Cl/N)在5.07以下時,首*行①式反應,生成一氯胺(NH2Cl),水中余氯濃度增大,其后,隨著次氯酸投加量的增加,一氯胺按②式進行反應,生成二氯胺(NHCl2),同時進行③式反應,水中的N呈N2被去除。其結果是,水中的余氯濃度隨Cl/N的增大而減小,當Cl/N比值達到某個數值以上時,因未反應而殘留的次氯酸(即游離余氯)增多,水中殘留余氯的濃度再次增大,這個小值的點稱為不連續點(習慣稱為折點)。此時的Cl/N比按理論計算為7.6;廢水處理中因為氯與廢水中的有機物反應,C1/N比應比理論值7.6高些,通常為10。此外,當pH不在中性范圍時,酸性條件下多生成三氯胺,在堿性條件下生成硝酸,脫氮效率降低。
在pH值為6~7、每mg氨氮氯投加量為10mg、接觸0.5~2.0h的情況下,氨氮的去除率為90%~*。因此此法對低濃度氨氮廢水適用。
處理時所需的實際lv氣量取決于溫度、pH及氨氮濃度。氧化每mg氨氮有時需要9~10mglv氣折點,氯化法處理后的出水在排放前一般需用活性炭或SO2進行反氯化,以除去水中殘余的氯。雖然氯化法反應迅速,所需設備投資少,但ye氯的安全使用和貯存要求高,且處理成本也較高。若用次氯酸或二氧化氯發生裝置代替ye氯,會更安全且運行費用可以降低,目前國內的氯發生裝置的產氯量太小,且價格昂貴。因此氯化法一般適用于給水的處理,不太適合處理大水量高濃度的氨氮廢水。
化學沉淀法
化學沉淀法是往水中投加某種化學藥劑,與水中的溶解性物質發生反應,生成難溶于水的鹽類,形成沉渣易去除,從而降低水中溶解性物質的含量。當在含有NH4+的廢水中加入PO43-和Mg2+離子時,會發生如下反應:
NH4++PO43-+Mg2+→MgNH4PO4↓④生成難溶于水的MgNH4PO4沉淀物,從而達到去除水中氨氮的目的。采用的常見沉淀劑是Mg(OH)2和H3PO4,適宜的pH值范圍為9.0~11,投加質量比H3PO4/Mg(OH)2為1.5~3.5。廢水中氨氮濃度小于900mg/L時,去除率在90%以上,沉淀物是一種很好的復合肥料。由于Mg(OH)2和H3PO4的價格比較貴,成本較高,處理高濃度氨氮廢水可行,但該法向廢水中加入了PO43-,易造成二次污染。
前置反硝化生物脫氮系統也有自己的不足之處。一是處理出水中含有一定濃度的硝酸鹽,可能污染受納水體。第二,由于內回流比限制本工藝的脫氮率一般為70%~80%,很難達到90%。而且,該工藝對運行管理人員的素質要求比較高。例如,如果系統運行不當,沉淀池內將發生反硝化反應,造成污泥上浮,使處理水惡化。
玻璃切割污水處理設備氧化溝工藝從工藝、流態和構造方面看,氧化溝也非常適合于生物脫氮。
①氧化溝的污泥齡通常很長,一般可達15~30d,非常適合于世代時間長、增值緩慢的硝化菌存活與繁殖。
②氧化溝往往做成總長達幾十米甚*百米的環行構筑物。由于循環次數多達72次其至360次,混合液沿溝道方向近似于*混合式。然而由于工藝狀況不同,混合液中溶解氧的濃度在不同位置也存在很大差異:在曝氣器的附近非常容易出現DO比較高的富氧區,而在遠離曝氣裝置的地方,容易出現DO比較低的缺氧區,使硝化和反硝化能夠在同一裝置中順利進行,從而達到生物脫氮的目的。
氧化溝、交替工作氧化溝、二次沉淀池交替運行氧化溝、Orbal型氧化溝、曝氣-沉淀一體化氧化溝和刺渠型一體化氧化溝等均可以用于脫氮,其脫氮效率可以達到60%-90%,例如,Carrousel氧化溝的脫氮率為90%,Orbal型氧化溝的總氮去除率也以達到85%~90%。
氧化溝工藝構造簡單,運行穩定,易于管理維護,出水水質好,基建費用和處理成本均較低,對原水水質水量的變化也有很強的適應性,是一種非常有競爭力的生物脫氮技術。
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是與活性污泥法并列的一種污水處理技術。由于生物污泥的生物固體平均停留時間與污水的水力停留時間無關,世代時間比較長、比增殖速度較小的硝化菌和亞硝化菌都能夠很好的繁殖和增殖,因此各種生物膜處理工藝都具有一定的硝化功能,采用適當的運行方式,還能夠達到反硝化脫氮的要求。而且,與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還具有下列優點。
①微生物濃度高,處理效率高。據實測,如果折算成曝氣池的MLVSS,珥以達到40?60g/L,遠遠高于活性污泥處理系統。
②污泥齡長,產泥量少。由于生物膜上存在的食物鏈較因此產泥量少,剩余污泥的處理量僅為活性污泥法的一半左右。在生物轉盤上還可以生長世代時間較長的硝化菌,因此如果得當,除有效去除有機物外,還能夠具有硝化和反硝化脫氮的作用,其工藝流程如下圖:
該工藝的脫氮原理是:由于降解有機物的好氧氧化菌的生長繁殖優先于硝化菌與亞硝化菌,因此,在前兩級轉盤上去除有機物的能力較強,而后兩級能夠產生比較充分的硝化反應,形成硝酸鹽氮和亞硝酸鹽氮。由于轉盤低速旋轉的傳質作用.這些硝態氮隨污水進人處于厭氧狀態的淹沒式轉盤時,與外加甲醇充分接觸,進行反硝化脫氮反應。而殘留下來的甲醇再經過好氧生物轉盤的處理后得到去除。
生物膜工藝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1914年,活性污泥法發明之前,生物膜法就已經應用于廢水處理。該工藝快發應用以來,一直受到各國研究者的重視。通過不斷研究,該工藝由低負荷生物濾池、高負荷生物濾池、塔式生物濾池(*代生物膜工藝)等足部發展到生物接觸氧化法、淹沒式生物濾池、生物流化床(第二代生物膜工藝)等各種工藝。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第三代生物膜工藝——曝氣生物濾池。
該工藝初用于污水的三級處理,后發展成直接用于二級處理。目前,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廣為流行,目前世界上有3500多座污水處理廠使用該工藝。在我國該工藝漸漸用于污水處理。
分類
根據處理功能的不同又可分為:
以有機物去除為目標的DC-BAF:用于可生化性較好的工業廢水和對氨氮沒有特殊要求的生活污水,主要去除污水中碳化有機物和截留污水中的懸浮物,即去除BOD、COD、SS。
以硝化去除為目標的N-BAF:適用于僅需要進行硝化反應的場合(排放標準只對氨氮有做要求而總氮則無規定)。該工藝供氣較為充足,整個濾池處于好氧狀態,微生物以自養性硝化菌為主。
以脫氮去除為目標的DN-BAF:適用于出水對總氮有要求的場合。該濾池不設曝氣管道,濾池處于厭氧狀態,在厭氧條件下,NO3-N和NO2-N在哦硝化菌的作用下被還原成N2。
以脫氮除磷去除為目標的NP-BAF:通過投加化學除磷藥劑來完成濾池除磷。在濾料作用下誘發絮凝,沉淀物截留在濾床上,通過周期性的反沖洗,將磷排除系統外,達到除磷的目的。剩余污泥增加量為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