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智造快訊】近日,“刷臉吃飯”、“刷臉購物”、“刷臉提錢”的應用接踵而至。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將我們帶進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雖然充滿想象,但畢竟尚處起步階段,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
隨著蘋果(Apple)Face ID臉部辨識技術問世,企業界接連宣布相關應用上路,將人機交互提升到全新的階段,僅僅短短半個月內,“刷臉吃飯”、“刷臉購物”、“刷臉提錢”的應用接踵而至,未來發展充滿想象。
“靠臉吃飯”聽起來像是電商業者的噱頭,其實金融銀行早已邁入應用。不需要身份證、不需要銀行卡,臉朝窗口一笑,按提示操作幾下,ATM就自己吐錢出來。這樣的場景,已經不止是想象,而是成為了事實。
近日中國農業銀行在ATM試行臉部識別技術,用戶可以不帶卡,只要刷臉就能取款。據悉,該功能將在貴陽進行大面積覆蓋,2017年底實現貴州全省覆蓋。事實上,這是中國農業銀行一次創新性嘗試,為降低安全風險,目前ATM刷臉取款限定每日取款累計不能超過人民幣3,000元。
除了農業銀行外,招商銀行也屬于較為激進的AI技術探險者。2016年,招行在全國106個城市近千臺ATM機上導入刷臉取款的功能。這些ATM全部采用新的紅外活體檢測技術,能夠完全抵御照片、換臉視頻、翻拍、面具等詐騙行為。除此之外,還具備靜默活體、動作活體、唇語活體等活體檢驗方式。
此外,用戶還需要輸入手機號碼或身份證號進行身份確認,后再依靠密鑰進行取款,同時進行人臉識別、手機號碼驗證、密碼驗證三層防護。
從技術層面上說,機器識別部位除了臉部,其實還可以有更多選擇。有消息稱,京東正研發掌紋支付、聲紋支付、虹膜認證支付等多種基于人體特征的付費方式。從現有的技術應用來看,整個人體都可以參與到生物識別和互動環節,只要技術持續優化升級其識別的度,未來的無限想象空間。
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將我們帶進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雖然充滿想象,但畢竟尚處起步階段,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
首先,技術尚未成熟。雖然臉部識別技術已經成功落地,但能匹配的數據庫數量還有限,仍需要通過輸入手機號、判斷地域等方式來縮小匹配范圍,增加識別精度。
其次是成本較高,生物識別技術需要的機器比較昂貴,在大型商企、機構可以配置,小便利店、小飯館等就難以負擔其高成本的硬件了,這就使得適用范圍有一定局限性。
再者,生物識別技術的發展需要搜集許多諸如面部特征、指紋、虹膜等資料,涉及到隱私等法律問題,這些資料是否該交由企業存儲,未來的數據安全如何保障,都尚未明確,這也增加了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性。
后,身份認證監管機構未統一,各自的關注重點均有所不同,這也給相關企業帶來很大的挑戰。唯有解決種種關鍵問題,人體生物辨識才能讓消費者放心而便捷地使用。
(原標題:臉部識別技術邁入商用化 靠臉吃飯時代來臨)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