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市場分析】5G,即第五代移動通信標準網絡,為了搶占該領域的制高點,目前,各個國家都在大力布局該產業,力爭產業發展。而我國在該領域已處于地位,且已經進入了第二階段的測試階段。本文從政策、技術以及市場需求等三個方面分析了5G的產業發展環境,同時對產業發展的前景進行了預測。
中國5G產業發展環境分析與預測
本文節選自北京物聯網智能技術應用協會,以下是給大家帶來的精選分享:
5G,即第五代移動電話行動通信標準,也稱為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當前,主要國家和地區紛紛提出5G試驗計劃和商用時間表,力爭5G標準與產業發展。
比如,美國移動運營商Verizon宣布完成了其5G無線規范的制定,已進入預商用測試階段;歐盟5G PPP預計將于2018年啟動5G技術試驗;日本計劃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之前實現5G商用;韓國計劃于2018年初開展5G預商用試驗,于2020年底前實現5G商用。可以說,5G時代即將來臨。
而中國對于5G的發展,政府給與了高度的關注。在政府大力推動下,我國5G產業正迎來更多政策紅利,關鍵技術加速突破。事實上,在推進5G方面,我國已處于領跑地位。就目前而言,我國5G研發已進入到第二階段試驗。預計,中國在2020年將部署超過1萬個5G商用基站。
一、中國5G產業發展環境分析
1、政策支持分析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這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這一次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到5G,體現了國家對于發展5G的決心,上升到了國策。
2017年11月,工信部正式發布了5G系統頻率使用規劃,將3.5GHz、4.8GHz頻段作為我國5G系統掀起部署的主要頻段。2018年3月2日,工信部又提出進一步加快5G系統頻譜的規劃進度,除了中頻段指標之外,還要求提出毫米波、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的技術指標。
2018年3月開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在進行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加大提速降費力度,2018年取消流量漫游費,移動網絡流量資費年內至少降低30%。政府層面引導性降費以及改變收費方式,倒逼通信產業鏈上各環節加速提高運營效率、提升網絡供給能力;資費降低帶來流量增長,產值增長推動需求升級。此次降價的總體要求實質上將促進4G剩余空間的滲透(目前滲透率約65%),同時為5G時代的到來奠定市場認知基礎。
同時,電信聯盟(ITU)近日已經正式通過了其在2018年2月份發布的IMT-2020草案,并擬通過該草案為192個成員國的5G技術規范奠定基礎。這份報告深入探討了5G的低規格,對于外行來說意味著5G蜂窩設備將允許單個移動基站達到至少20Gbps的下行速度和10Gbps的上行速度。這對于一個用戶來說是理論速度,實際上,一個小區的所有用戶共享20Gbps的帶寬,5G也能至少支持每平方公里100萬用戶。2018年6月,首份5G標準有望出臺。
2、技術推動分析
國內外在5G技術方面均實現了突破,如毫米波、無人車以及無人機的自動駕駛、關鍵的應用芯片、接入單元等,在經濟交流合作的今天,各方尤其是以華為的5G技術都有力地推動了我國5G產業的發展。
與國外相比,中國在5G布局上似乎更成熟。2009年中國就已經開展了5G研究,并在之后幾年展示了5G原型機基站。
2013年11月6日,華為宣布將在2018年前投資6億美元,對5G的技術進行研發與創新,并預言2020年用戶即可享受5G移動網絡; 2016年5月31日,屆5G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開始向5G核心地位邁進;2016年11月17日,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類似于通信標準化機構)第87次會議就5G短碼方案進行討論,終華為方案勝出,中國方案入選5G標準。
目前,工信部已經啟動5G技術研發試驗的第三階段工作,側重于商用前夕對產品的研發、驗證和產業協同,預計在2018年6月出臺5G商用或接近商用產品。
3、市場需求分析
5G將主要滿足三大場景網絡需求:eMBB,mMTC和URLLC。其中,eMBB對應的是3D/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mMTC對應的是大規模物聯網業務;URLLC對應的是如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需要低時延、高可靠連接的業務,這塊業務里面5G是各行業發展創新的底層技術,想象空間無疑大。
在需求方,5G與以往無線通信技術大的區別是服務的對象,不再是單一的人,而是實現萬物互聯,工業4.0、智能制造、醫療等行業運作都會隨著5G技術成熟,進一步推動這些行業的發展,可以說,5G所要承擔的是改變整個社會、行業的使命角色。
我國正在迅速進入智能社會,包括產業互聯網、人工智能、AR/VR等應用在迅速普及,它們的規模化應用需要新一代網絡來承載,4G在移動的情況下看視頻沒問題,而5G著重解決的是物體與物體、物體與周邊環境之間的高密度、低時延連接等問題,比如建設自動駕駛城市,就需要依托5G網絡實現車輛、信號燈、道路感應線圈、智能總控平臺間的無縫連接和互動,且時延需要在毫秒級別。
5G為重要的3個應用場景是大帶寬、萬物互聯、低時延。網絡延遲低和帶寬作為5G的大殺手锏,可以將10毫秒的4G網絡延遲提升到5G的1毫秒。雖然在下載文件、玩游戲等方面,上述網絡延遲差距很難感覺出來,但在無人駕駛(要求毫秒級的互動操作響應)等方面,差距堪稱“致命”。
以正在試行的谷歌自動駕駛車為例,它1秒需要采集1G的各類數據,當前谷歌自動駕駛車為單機版,由車輛在本機上處理數據,未來量產的車極可能為聯網版本,將數據采集到平臺,再由平臺處理后回傳控制,對時延要求非常高,即使時延是0.1秒,汽車也會開出去很長距離,有可能產生事故,5G的低時延就顯得非常必要。
二、產業發展前景預測
物聯網時代,一個家庭往往會有超過100樣東西需要連接網絡,所以需要新一代網絡能夠對整體網絡頻譜利用率更,能連接更多終端的新系統。由于5G技術剛剛爆發,所以一段時間內,4G和5G會并存;進入物聯網時代后,IP地址的需求會大幅度增加,IPv6的加快商用正逢其時。
目前我國正在加快推進IPv6部署,5到10年內將建大商用網絡。預計到2025年末,我國IPv6網絡規模、用戶規模、流量規模將位居世界位,網絡、應用、終端全面支持IPv6,全面完成向下一代互聯網的平滑演進升級,形成的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產業體系。
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表示,2020年將有批國家正式應用5G,而中國必將是其中之一。在移動通信領域,中國不僅是一個國家,還是創新驅動型國家。
(原標題:中國5G產業發展環境分析與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