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雙重拉動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快速發展,整體實力顯著增強,產業規模快速發展壯大。如果說把機械比作制造業的身體,那么芯片就是制造業的靈魂。芯片產業作為集成電路產業的一大分支,其發展狀況廣受關注。人工智能芯片由于較好地契合了電子通信、航天航空等產業的發展需求,激發了眾多投資者的投資熱情。
從近5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進出口數據來看,國內集成電路每年進口金額在1250-1650億美元,有著較大的國產替代進口的空間,芯片國產化將帶來諸多的投資機會。從入局企業來看,英偉達、英特爾、谷歌等巨頭,華為海思、聯發科、Imagination、瑞芯微、芯原、寒武紀、地平線等國內企業正紛紛加大了對芯片產品的研發力度,力求縮短新產品的研制周期,讓更多的芯片產品出現在市場上。
拿MCU芯片來說,以兆易創新為代表的國內MCU廠商正積極布局32位中芯片市場,已經形成了近20個系列、300多款芯片的產品矩陣,以ARM Cortex-M4系列為代表的新產品。據IDC近期發布的芯片數據顯示,在2019年的8-9月份,國產芯片中MCU微控制單元(主要應用在制造業設備的芯片上)已經超過了韓企,在銷量上已經占據了。這意味著在MCU市場中,國內也將擁有話語權。
其實,在研制MCU芯片產品時,也要注重相應生態系統的建設。有分析人士認為,一個成熟的MCU產品,除了MCU芯片本身以外,還需要完備的生態系統作為支撐。MCU芯片與生態的關系,猶如計算機中的CPU與操作系統、應用軟件、主板、外設的關系。脫離了MCU生態系統,MCU芯片的作用將難以得到全面釋放。
眼下,多數國產MCU企業還停留在開發板、燒寫器和基礎固件庫上,至于開發環境(IDE)、RTOS和中間件,依舊依靠第三方更高層應用的支撐,比如專業算法庫、物聯網、行業應用以及大學計劃。未來,MCU企業產品研制的主要方向將更加明晰,企業在進行產品研制時也將更加注重市場需求的變動。
AIoT時代,大部分IoT設備都需搭載下一代MCU芯片,以此實現信息處理、下達控制指令、傳感、通信、計算等復雜任務。具備AI能力和云端接入能力,是下一代MCU芯片與傳統MCU芯片大的不同。基于此,MCU芯片的易用性、便捷性也將成為用戶是否選購某款產品的重要考慮因素。
有專家指出,不管是芯片的材料、制造設備、制造工藝,還是芯片設計軟件、計算架構,當前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客觀地講,集成電路涵蓋了目前科技行業的技術,想要在這上面有所建樹,就需要更大的研發投入,堅定自己技術理念發展的企業也有機會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調研機構IC Insights預測,2019年MCU芯片出貨量將達到269億顆,到2023年該數字將增加到382億顆,屆時MCU芯片銷售額預計可達213億美元。對于每一個MCU芯片制造商來說,都需要立足本公司的實際情況,制定近、中、遠期發展規劃,從而集中精力研制新產品,以此獲得更多用戶的信賴和支持。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