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行業內涌現出系列合作、合并案例。其中有車企與車企之間的聯手,也有車企與互聯網企業或第三方出行平臺的合作。伴隨“新四化”進程的加劇,2019年行業內涌現的合作合并,又呈現出了不同以往的個性化色彩。
新舊勢力加速融合 目的各異
2019年,在車市遭遇持續下行的背景下,處于成長期的新勢力車企,更是面臨著生死考驗。這一年,作為較早進入量產交付環節的新勢力先行者,蔚來汽車遭遇了召回和裁員的風波后,終端交付量依舊達到了2萬臺。
先行者的加速跑,加劇了后來者的“焦慮”。2019年,愛馳、博郡,以及拜騰,這些著急量產上市的新勢力車企,均在為生產資質的落地而慌忙奔走。此種情況下,與傳統車企合作,成為其加速獲取資質的良方。
2019年8月16日,江鈴集團-長安汽車-愛馳汽車合資合作發布儀式于江西南昌正式舉行。根據協議內容,新江鈴控股由愛馳汽車、江鈴集團、長安汽車以50%:25%:25%的股比重組而成。
2019年9月,一汽夏利與博郡汽車簽署《股東協議》,在天津設立合資公司天津博郡汽車有限公司。天津博郡汽車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為25.4億元,一汽夏利以經評估備案的整車相關土地、廠房、設備等資產及負債作價5.05億元出資,持股比例19.9%;博郡汽車以現金出資20.34億元,持股比例80.1%。
2019年,這兩起合作案例,是繼2018年7月拜騰牽手一汽后,新舊勢力車企合資合作的又一典范。無論是江鈴-長安-愛馳的三方合作,還是一汽夏利與博郡的聯手,對愛馳和博郡這些新勢力車企來說,其主要意圖就是以更快的途徑獲取生產資質;而對于江鈴控股和一汽夏利來說,因自有品牌逐步沒落,持續虧損和產能過剩,是其不得不面對的窘境。此時,代表著產業未來發展趨勢的新勢力車企加入,不僅為這些幾近沒落的傳統車企注入了新鮮血液,且有助于其優化閑置產能,盤活固定資產。
這樣一舉兩得的事情,可樂而不為呢?
強勢車企“抱團” 利益均分還是風險共擔?
除了新舊勢力加速融合外,強勢車企之間的抱團,在2019年表現的格外明顯。
2019年12月18日,菲亞特克萊斯勒發布公告稱,其與標致汽車公司(PSA)簽署了一項具有約束力的合并協議。協議規定,雙方以50:50的比例合并,合并后的新集團將成為行業翹楚,有望創造銷量第四、收入排名第三的汽車集團。
12月23日,上汽集團與廣汽集團通過渠道宣布,兩大集團在上海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達成戰略合作。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技術研發、資源協同、投資布局、市場拓展、商業模式創新及經營等相關領域開展合作。
2019年的12月,汽車圈內發生的這兩件合資合作大事,讓這個寒冷的冬天在“抱團”中,顯得不是那么難捱。
大洋彼岸,早已“眉來眼去”的FCA與PSA在12月18日,終于宣布雙方簽署了具有約束力的合并協議,合資公司的股權架構,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也隨之浮出水面。隨后,國內兩大地方國企巨頭,上汽集團和廣汽集團也喜氣洋洋地“官宣”正式牽手。
對于以上強勢車企的合作,說是“報團取暖”也好,歸為“強強聯合”也罷,其背后的深意,恐怕更多的是指向風險共擔。
當前,新四化的變革,為汽車產業帶來了機遇,但也有諸多不確定性。傳統車企在電氣化和智能化方面所投入的高昂研發成本,幾乎耗盡了燃油車時代積蓄的市場紅利,而新興業務想要實現盈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于是,通過合資或者合作,以規模優勢實現研發成本的協同效應,成為強勢車企節約成本的必選之路。
不僅如此,2019年年初,大眾汽車集團和福特公司聯合發布聲明,稱雙方將組建一個業務范圍廣泛的戰略聯盟,專注于商用貨車和皮卡的合作生產,同時雙方還在探索擴大電動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的聯合開發,旨在幫助雙方節省數十億美元的研發成本。
由此可見,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單打獨斗”顯然不再是生存下來的好選項。
跨界合作頻出 產業融合加劇
如果說車企和車企之間的合作,還僅僅是汽車產業鏈內部的垂直整合,那么,車企與互聯網及出行公司的牽手,則意味著這股新四化的變革已經沖出了汽車領域,朝著橫向和多元的發展空間并進。
2019年3月,長安汽車發布公告稱,其聯手一汽、東風、阿里、騰訊、蘇寧等共同投資設立南京領行股權投資合作企業。由此開始,由三大車企聯合阿里、騰訊、蘇寧等巨頭共同出資的“T3出行”項目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2019年7月25日,豐田與滴滴在移動出行服務領域達成合作協議。豐田汽車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強化兩家公司的合作關系,豐田、滴滴將與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資公司,開展面向網約車司機的車輛相關服務。此外,豐田將向滴滴及上述合資公司投資,投資額共計6億美元。
12月27日,中國一汽與阿里巴巴在長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以斑馬智行系統為基礎,打造面向未來的下一代智能網聯汽車。
隨著智能網聯、自動駕駛、共享出行的來臨,車企與互聯網企業以及出行公司之間的合作愈發緊密。早在2014年,上汽與阿里牽手,共同開展“互聯網汽車”項目合作;隨后,雙方共同出資組建了斑馬網絡。如今,隨著互聯網汽車的普及,以及斑馬智能網聯系統的開放,阿里在汽車領域的朋友圈范圍進一步擴大。除了上汽、神龍外,前不久,中國一汽也加入了阿里巴巴在智能網聯領域的合作范疇,雙方將以斑馬智行系統為基礎,開發下一代智能網聯汽車。
其實,近兩年,BAT三巨頭在汽車領域均展開了全面攻勢,且合作范圍和合作深度不斷提升。除了阿里外,騰訊和百度也與汽車圈內多家車企同樣達成了合作,其中,騰訊智慧出行短短一年多,已與寶馬、奔馳、奧迪、長安、吉利等21家車企達成戰略合作。
另外,華為在軟件層面加緊了與汽車領域的接軌。據介紹,華為將打造三個平臺,MDC智能駕駛平臺、智能座艙平臺,以及智能電動平臺。作為當前在軟件層面有實力與特斯拉相抗衡的企業,華為入局汽車圈,被認為是汽車產業向智能化和自動駕駛加速邁進的有利籌碼。
在共享出行領域,各大車企均有積極布局,有的自建網約車平臺,如吉利、上汽等;有的整合多方資源,以跨界協作的方式搶占這塊蛋糕,如三大央企聯合阿里、騰訊和蘇寧組建的T3出行;還有的直接投資國內出行巨頭滴滴,依托成熟的第三方平臺,直接進駐網約車領域,如豐田、比亞迪等。
還是那句話,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無論是汽車的江湖還是互聯網的江湖,終將歸為一個江湖。即智能出行的江湖。
(原標題:復盤2019|變革與融合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