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我國養老保障的話題頗具熱度。
在13日舉行的“銀行保險業運行、服務實體經濟和防范化解風險工作會議”上,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便被正式提上議程。
銀保監會負責人表示,未來要加快養老保障第三支柱(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改革頂層設計,爭取將第三支柱改革納入國家重大改革內容,發展為國家重點戰略。
與此同時同一日,政府也在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正式公布了《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強制性國家標準,并計劃于2022年1月1日起實施。
據悉,該標準是我國養老服務領域的第一項強制性國家標準,其明確了養老機構服務安全“紅線”,將有利于防范、排查和整治養老機構服務中的安全隱患,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剛一開年,為什么不管是行業還是政府,都圍繞著“養老保障”添磚加瓦、大力建設呢?
因為近年來,伴隨著老齡化現象和趨勢的不斷凸顯、加劇,“養老問題”已經著實讓我國舉步維艱、頭痛不已!
當前,我國人口總量雖然較大,但人口增長的問題已經顯現,生育率的持續走低正導致我國老齡化壓力不斷加重。
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人口出生率為10.94‰,為1952年該數據存在以來低;同時,人口死亡率為7.1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1‰,同樣為1961年以來低。
逐年走低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一方面造成了我國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斷上升,國家老齡化趨勢日益加劇;另一方面,也使得青壯年勞動力數量減少,國家發展和養老保障面臨困境。
為應對該種局面,與我國境遇相似的國家諸如德國、日本、巴西、韓國等,都采取了延長退休年齡或者老年人再就業的方式。他們希望老年人能承擔更多責任,以此來緩解勞動力缺失的壓力,減少國家的養老保障支出。
因此近些年,我國也加入到延長老人退休年限的行列之中。
只是,這種方式雖然有效,但對于老人來說卻過于殘酷,且不具備長期根治作用。
我們可以用韓國舉例:
韓國法定退休年齡是60歲,但實際工作卻是到70歲,而韓國人預期壽命為81歲。
很多樂觀的韓國老人可能會認為還有10年時間自由支配,但事實卻是,隨著子女年輕一輩支持的減少,老人的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都會出現下降。
韓國曾經的一項調查顯示,過去15年間,認為應該贍養父母的韓國人比例已經從90%暴跌到了37%。也就是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如此。
鑒于此,解決“養老問題”的根本方法,還是需要增加人口。但這也并不容易!
為了鼓勵生育,過去數十年日本、韓國等國家已經砸了億萬資金進去,但效果都不明顯。而我國從計劃生育到開放二胎,也從政策等層面給予了人口增長以大力支持和推動,可現實顯示人們的生育欲望也仍舊不高。
造成該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作繁忙、房價上漲等,對年輕人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拔高了結婚生育的要求;以及醫保、社保等福利的陸續完善,也降低了人們對“子女養老”的依賴,大家的觀念發生了變化。
總之,如果單純寄希望于刺激人們生育欲望來解決“養老問題”,顯然是周期長、收效慢且較為困難。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妨采取解決問題的另一方辦法,靠新技術。
例如當前大紅大紫的AI、機器人、自動駕駛等技術。
現階段,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雖然還無法打造出具備情感和高度仿人的裝備,但投入自動化生產線中卻能擁有相對成熟的應用。在工業生產中實現“機器換人”,同樣能減少對傳統勞動力的依賴,以及實現高效的智能化生產,從而使得年輕人有更多時間、國家有更多資源用于“養老”。
同時,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技術還能直接應用與醫療、養老等行業之中,成為提升養老質量、減少養老成本的重要工具。例如在韓國,首爾地區為了應對老齡化帶來的影響,便推出了預防癡呆癥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對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提升,以及降低家庭與國家養老資源支出都擁有顯著作用。
除此之外,自動駕駛、人臉識別等技術的應用,同樣也能給老年人生活和養老服務提供技術支撐。自動駕駛加載在輪椅等之上,可以承包老年人的智能出行;而人臉識別則簡化了老人的居住生活,強化了安全保障......
鑒于此,未來除了完善養老機制、加大養老保障、刺激人們生育,將相關資源投入到各種智能新技術的研發、應用之中,或許是解決老齡化問題和“養老問題”更加行之有效辦法!大家不妨給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