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電商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網購需求的不斷攀升,物流快遞行業迎來急速轉型。在成本和壓力與日俱增的情況下,智慧物流逐漸成為行業升級的重要方向,而今年疫情的暴發,則進一步加速了我國智慧物流的建設。業內一致認為,不管是戰“疫”過程中無人化配送的盛行,還是末端配送中各種問題的顯露,未來或都將推動我國智慧物流迎來新一輪提速。
疫情影響,線上消費帶動需求猛增
今年1月份以來,肺炎疫情的暴發對物流快遞行業帶來了巨大考驗。居家隔離、延遲復工等防疫措施的推行,不僅讓人們的日常生活遭受影響,同時也讓原本的線下消費統統轉至線上。醫療用品、糧油蔬果、定制商品、餐飲外賣等紛紛成為人們網購的重點,線上消費的不斷增多讓物流快遞的需求和壓力不斷攀升。
相關媒體曾報道,疫情期間一些省市在網上購買生活物資都需要定時來搶,在“手快才有、手慢則無”的巨大壓力下,不少市民都下載了多個網購APP,并定時調好鬧鐘。基于此,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各大電商APP都迎來了銷售額井噴,諸如京東到家、蘇寧菜場、盒馬鮮生等,銷售額都同比增長了200%以上。
而電商平臺銷售的火熱,也帶動了線下商超的加速“觸網”。疫情期間,一些傳統商場、購物中心和生鮮菜場紛紛開始借助軟件推送物品信息。不少售貨員秒變主播,人們掃描二維碼就可線上購物,同時商家提供無接觸配送服務。一套流程下來,原本的線下消費直接轉變成網購模式,進一步增加了對快遞的需求。
此外,餐飲企業的陸續復工,也帶動了外賣配送需求的新一輪爆發。日前,美團外賣曾發布一份疫期《餐飲外賣復工消費報告》,其中顯示,復工以來外賣商戶數、訂單量、交易額等指標呈現穩定上升狀態,三成商家外賣單量超疫前。同時,全國主要城市新用戶增幅連續兩周都超過50%,無接觸配送需求迎來大漲。
奇兵全出,智慧物流建設成果凸顯
在這樣的背景下,原本就面臨不小壓力的物流快遞行業更是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如何應對這場疫情大考,如何交出一份令所有商家和消費者滿意的答卷,成為行業急需思考的問題。再加上復工以來行業面臨著嚴重人員不足問題,想要答好這道難題更是無比艱巨。好在,智慧物流的建設成果展現出了一定價值。
疫情防控期間,不少骨干物流企業都積極運用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以無人機、機器人等智慧物流設備為載體,提供了無接觸式的新型配送服務。這些服務在提高物流效率、減少人員交叉感染、緩解人員不足壓力、降低企業配送成本等方面展現出了明顯優勢,讓行業有驚無險的對疫期配送做出了合理應對。
這其中,京東、蘇寧、菜鳥三家企業無疑表現出色。
據悉,京東早早的便推出了“5G+無人車”的配送模式,通過5G網絡、高精度定位網絡獲得厘米級的定位能力,可讓無人車直接將快遞送到客戶門口;而蘇寧也在部分地區推出機器人協助配送計劃,快遞員送貨至小區門口,后續機器人可接棒送貨上門;此外,菜鳥也啟動了搭載智能柜的無人車,車一到人們便可自行取貨,安全且便捷。
透過這些物流企業的疫期表現,專家們普遍認為,智慧物流帶來的無接觸式全新配送模式,不僅是應對突發事件有應急保障的奇效,對日常物流業整體提質增效的促進作用也明顯而深遠。因此在未來,智慧物流或將進一步受到重視,其建設進程也將進一步加快,無人配送或將成為常態,智慧物流前景可期。
投遞受阻,終端設施建設亟待突破
當然,此次疫期配送雖然成功驗證了智慧物流的價值,但同時也暴露出了長期以來行業潛藏的一些問題。在無人機、機器人等的應用下,我們盡管解決了支干線運輸和“后一公里”配送兩大難題,可在“后一百米”的道路上,卻遇到了不小的阻礙。接下來,如何解決投遞不受阻,將成為行業發展的又一重點。
快遞復工以來,很多社區不允許快遞小哥進入,這使得快遞與用戶之間多了100米的投取距離。而這100米的阻礙需要末端基礎設施來彌補,就比如智能快遞柜。但目前,由于我國智能末端服務設施的建設并不完善,末端平臺化和集約化發展并不快,快遞入柜率也并不高,使得我國快遞“后100米”問題難以解決。
在這樣的背景下,3月3日我國政府已經召開會議提出,要打破鄉村、社區“后一公里”通行和投遞障礙,將智能投遞設施等納入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范疇。同時,北京市也出臺了對智能快遞柜購置的費用補貼政策,計劃2020年將智能快件箱、快遞分揀中心納入補貼范疇。這些政策和紅利補貼為行業問題解決帶來了福音。
除此之外,國家郵政也在積極推動末端平臺化和集約化建設;以中通為代表的通達系快遞企業也在加緊末端驛站建設。物流公司們的踴躍建設、加緊布局,也讓行業短板的補齊速度進一步加快。在此趨勢下,未來我國物流快遞發展的末端配送問題或將得以有效解決,同時結合智慧物流其他環節的有序推進,我國物流行業發展有望加速邁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