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企業紛紛加大力度往數字化經濟、智能經濟、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方向發展。同時,在國家一系列政策支撐下,新基建也成為當前建筑市場的熱點。
一直以來,如何提高建造行業安全、效率、質量等問題備受關注。智慧工地作為工程現場一體化管理的一種模式,改變了傳統施工現場參建各方現場管理的交互方式、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實現了工程管理的可視化、智能化,極大提高施工安全度,并推動著“智慧城市”建設,讓城市建設更加精細、城市環境更加和諧、城市生活更加宜居。
智能平臺數字化、可視化
智慧工地管理平臺,作為工地管理的中樞系統,是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能,實時監控施工現場進展、重要設備、人員管理等動態信息,實現工地運作一體化。
其次,實現數據 “云共享”。智慧工地能夠將工地內各個軟件體系和智能設備打通,集成到一個統一的平臺,并將產生的數據匯集,形成數據庫,完成數據的互聯互通并形成聯動,把目標、數據以及分析成果以可視化數據的方式呈現給管理者。這樣就能有效推動施工現場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讓每一個工程項目可控性、質量保證性等方面獲得巨大提高。
智能硬件產品進工地
“智慧工地”上,建筑機器人、無人機以及各類智能設備已成為施工“標配”。進入“智慧工地”,首先得在智能閘機刷臉。人臉識別考勤系統可記錄人員的進出時間、數量、工種等數據,能為項目考勤、人員配置提供依據。施工場地還配有傳感器以及攝像頭,實時、遠程、自動監控工地現場的溫度、濕度、PM2.5、噪音等情況,還能通過手機等移動端查看。一旦發生數據超標,將自動報警,并聯動霧炮機、噴淋系統等功能。
另外,智能巡檢機器人的出現,改變以往采取人員主觀巡視和手工紙介質記錄方法,不受氣候條件、環境因素、人員素質和管理機制等因素制約,并將巡檢數據進行智能反饋和處理,巡檢效果和到位率大大提升。
科研投入和人才引入
智慧工地的系統操作和管理終究需要配置專業人員。一方面,進一步增加科研方面的投入,不斷優化智慧工地方案,創新智能硬件應用,提高智慧工地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大科研院校的人才引入力度,加強合作,注重新時代新人才培養,擴大市場人員隊伍,讓智慧工地的概念被更多施工單位接受。
結語:未來,為了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終實現綠色生態建造,需要將更多人工智慧、傳感技術、虛擬現實等高科技技術植入到建筑、人員穿戴設施、場地進出關口等各類物體中,以建立“互聯協同、智能生產、科學管理”的施工項目信息化生態圈。
(原標題:技術賦能 智慧工地建造行業數字化轉型)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