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共享出行都是共享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主力。但隨著ofo陷入退款泥潭、摩拜賣身給美團,以及其他眾多共享單車和汽車品牌相繼宣告退場,眼下共享出行的熱鬧似乎已經煙消云散。在此背景下,共享經濟的發展也被蒙上了一層陰影。
如今,取得代之的,是共享醫療、共享住宿、共享充電寶等全新的共享模式!這些共享行業的出現與發展,似乎意味著共享出行的春光已經不再,也預示著其逐漸成為前浪,未來只能被拍躺在沙灘上。那么,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其實不然。盡管共享出行此前遭重不小,但新時代以來,隨著5G商用步伐的加快、新能源利好政策的不斷,以及新基建等概念的提出,共享出行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起色。2020年,伴隨著共享出行的舊貌換新顏,下半場發展或將值得期待!
那么,共享出行的下半場究竟是怎樣的呢?
傳統共享單車逐漸轉型
首先在傳統單車領域,經歷轉型后的下半場將逐漸回歸理性,同時企業也將擁有更堅定和更合理的目標,行業整體駛入正軌。具體來說,就是行業將徹底結束過去單純跑馬圈地的情況,從肆意燒錢、惡性競爭轉而更加注重企業自身的實際盈利,以及通過吸引融資強化自身產量和實力。
據了解,去年的時候哈啰、美團單車、青桔單車等幸存下來的而企業已經陸續開啟了一波漲價潮,就是希望借此實現自身盈利。雖然這樣的方式受不受消費者待見不確定,但顯然實際效果還是有的。例如據美團單車2019年財報顯示,單車漲價就讓其毛利從負43億增至了正23億元。
與此同時,今年受疫情影響人們對傳統共享單車的認可度和利用率也迎來回暖與增高。在此作用下,行業也受到了更多資本的關注,這與企業想要利用更多融資強化自身量產和實力的想法不謀而合。日前,青桔單車便斬獲了10億美元的巨額融資,這讓青桔單車自身的發展迎來提速。
而接下來,傳統單車企業們還需考慮的,或許是解決單車停放和收費定價等問題。一方面要改善當前單車墳場過多的狀態,解決困擾行業發展的場地等問題;另一方面,則需要在實現盈利的收費方面更加考慮用戶感受,并且尋求更多的盈利機會。相信這兩大問題的解決,將使共享單車重回大眾視野。
共享電單車成為新焦點
其次是傳統共享單車之外,共享電單車開始成為共享出行的新賽道和新焦點,同時共享汽車也賽道再燃,行業發展步入“三軍齊上陣、多點尋突圍”的新階段。而這些都得益于新能源政策補貼的不斷利好、5G商用進程的進一步加速,以及氫能入法、充電樁等新基建建設的大力開展。
2019年,“新國標”《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的正式實施,為電單車發展帶來了新的土壤。面對大眾中短途出行的旺盛需求,符合規范、質量可靠、操作簡單的共享電單車開始進入大眾視野。與此同時在一些地方城市中,相關政策的完善和限制的接觸,也推動了行業的加速發展。
目前,電單車的收費基本都比較便宜,據相關投資人測算,一輛電單車大概十個月到一年就能收回成本,在日均周轉率接近350%的情況下,投放1輛共享電單車相當于投超過20輛共享單車,收益和效果非常顯著。基于此,這更讓企業們看到了電單車成為共享出行新主力的曙光與潛力。
而在共享汽車方面,這一領域雖然在前兩年也起伏較大。但隨著去年去年9月,國家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大力發展共享交通,以及日前新能源補貼的延長,再加上充電樁建設北進一步強調、5G商用帶來了自動駕駛發展的可能性,這些利好都讓共享汽車賽道重新復燃。不過后續,相關成本、安全等問題仍待考慮。
共享停車模式加速興起
后是共享停車模式日益興起。除了共享出行面臨停車難問題外,人們日常出行也時常面臨各種停車問題。基于此,作為共享出行的配套發展也好,或是作為解決人們出行停車難題的重要方法也好,共享停車都在下半場成為布局焦點。
而所謂共享停車,就是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將可以共享的車位資源集中起來進行釋放,根據可供利用的時間段實現有償錯時共享。去年11月,北京市就發布了《關于推進本市停車設施有償錯時共享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對共享停車的具體實施規范和意見,表達出政府對這一行業的大力支持。
作為緊貼民生需求的一大創新,共享停車不僅能解決人們出行時擁堵成災等難題,同時也能解決停車難、停車貴、停車慢三大常見停車問題,意義和價值可謂巨大。當然,共享停車發展也面臨諸如困難,比如共享車位資源難尋、建設投資成本不菲、回報周期長盈利慢等等,這些同樣限制了其發展。
但不管怎么說,共享出行的下半場離不開共享停車!在此背景下,未來不僅要從共享停車行業本身出發,推動自身更快建設完善和普及應用,而且也要從上游汽車、共享單車等方面出發,給共享停車發展提供更多支撐。相信在兩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共享出行的春天能夠重新回來,我們的生活也將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