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南京國家農高區”)發布“4+1”專項規劃和2021重點平臺項目情況,擘畫未來15年發展新藍圖。南京國家農高區于2019年11月18日獲國務院批復,成為目前長三角地區國家級農高區。農高區怎么建、建成什么樣,如何完成“國家隊”職責使命?會上發布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十四五”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科技振興鄉村樣板區規劃等4個專項發展規劃及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給出了答案。
一是建設“一城一環”,空間布局明確
南京國家農高區地處寧鎮揚丘陵地區,規劃范圍為溧水區白馬鎮行政范圍全域,面積為145.86平方公里。區域內擁有東廬山、回峰山、白馬湖、東廬湖等優良生態資源。脫胎于一般性的農業鄉鎮,南京國家農高區在進行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時,充分挖掘農高區發展潛力、彰顯特色魅力、聚焦農業科技創新,圍繞“綠色科創城、智慧農高區”的愿景,確定了在全域空間形成“一城一環”的總體架構,構建吸附拔尖人才、集聚重大項目的“強磁場”。“一城”,即科創城,由智造核與智慧核組成。智造核發展鎮區服務、農業科技應用和涉農智造,智慧核引培教育培訓、科創研發、轉化轉移、商貿交易、政務服務和會展博覽等功能。“一環”,為綠色智慧環,主要分為南北兩個田園片區和西部總部帶。其中,北田園以周園文博文創園作為片區重要特色點,以綠色農業、循環農業、有機農業為主,南田園以李巷紅色文化園作為片區重要特色點,以科技農業、設施農業、高效農業為主。西部總部帶依托東廬山優美的山水資源,發展總部經濟,吸引涉農頭部企業總部入駐。
二是瞄準以工興農,創新賦能農業
南農大作物表型組學研究院項目完成主體封頂,南農大曹衛星教授領銜的智慧農業技術與裝備研究院落地運行、建立包含院士的首批17人專家咨詢委員會……近一年來,農高區加快集聚科教資源,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為農高區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策源地提供技術保障。
農高區專項規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南京農高區需緊扣“姓農”“姓科”“姓高”的發展要求,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發,以“未來食品”產業為主攻方向,探索實現以工促農、以工哺農、以工興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新路徑。
如何以工業化思路發展現代農業?將發展壯大生物農業主導產業,協同推進農產品特色加工、農業智能裝備制造、農業科技服務業發展,做優做強未來食品戰略產業,加強生物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的應用與產業化,提升智能制造產業水平,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構建南京農高區“1+3+1”現代產業體系。同時,重點推行5G+綠色智慧農業示范、植物工廠集成創新與示范等7大技術應用與場景示范,建設生物農業產業園、農業智能裝備產業園、未來食品產業園等專業產業園區,實現高新企業集聚。
三是打造四大平臺,規劃藍圖加速落地
近日,落戶南京國家農高區的周子未來食品項目獲得2000萬元天使融資,用于細胞培養肉技術產業化。該項目是南京國家農高區獲批后引進的重量級創新項目,已順利落地運行。
未來食品產業是農高區現代產業體系中的戰略產業,為做大做強該產業,農高區將建設科研轉化平臺——未來食品技術創新中心,包括核心技術攻關、綜合配套服務、食品高新技術轉化和示范等載體和基地,總建筑面積達3萬平方米,著力破解傳統食品業的瓶頸問題。
建設重點平臺是農高區推動規劃落地,打造農業高質量發展高地的重要手段。發布會現場,溧水區同步發布了農高區2021年的四大重點平臺項目。除了未來食品技術創新中心,還有協同創新平臺——中國東部農業科技創新港項目;校地融合平臺——南京林業大學白馬校區;會展經濟平臺——江蘇白馬農業博覽中心二期。
其中,中國東部農業科技創新港規劃面積約57萬平方米,預計2021年上半年開工建設,將建設園區門戶和生態廊道,打造創新辦公區、休閑服務區、人才公寓和標準辦公區四大主要功能區,為農業創業創新人才提供“港灣”式服務平臺。南京林業大學白馬校區將打造集科研、教育、孵化、綜合服務等于一體的科技創新港灣和長三角產教融合的“沒有圍墻的大學”,項目計劃在2023年建成投用,可容納3萬名在校師生。此外,作為農高區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江蘇白馬農業博覽中心二期將開工建設,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將推動會展產業與農旅產業融合發展。
隨著“4+1”專項規劃落地,各項工作將按下“加速鍵”,推動規劃藍圖加快變成美好現實,力爭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原標題:南京國家農高區發布“4+1”規劃)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