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小鼠心臟”“3D打印微型腎肝”……近年來,一系列出自3D打印活體器官的成果,讓我們感受到了3D打印在臨床醫學上的無限可能,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件事,3D打印或許已經為我們的醫學帶來了巨大改變。
事實上,盡管以目前的技術,想要用3D打印打造一個可供器官移植的活體器官尚且還是天方夜譚,但是,打印靜態模型卻沒有問題。而在臨床醫學中,精準地發現病灶,并針對病灶進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借助3D打印便可以十分直觀地為病灶治療制定一個妥善的定制化方案。不僅如此,3D打印還未外科手術中骨科相關移植,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治療思路——3D打印骨骼。
不同于活體器官,人體內的骨骼在人身體發育完成后,隨年齡的增長變化非常小,并且小范圍的修補幾乎不會影響日常的生活。換言之,當患者出現骨裂,骨缺失等問題時,便可以考慮根據患者的年齡、骨骼發育情況,借助3D打印來實現器官修復。
這并非空穴來風,而是確有實事。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通過3D打印救治了一位患者。據悉,該患者年齡49歲,患有先天胸骨裂,相比正常人胸骨缺少7/8、胸部塌陷,加上先天性主動脈瓣二葉畸形伴關閉不全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心臟病,身體狀況非常糟糕。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醫生利用3D打印技術為其量身定制了1:1胸骨“鎧甲”,并由5個部門的多位專家輪流手術歷經4小時接力救治。目前,患者已經開始進行康復治療。
當然提到3D打印,就需要提到另一個詞語——掃描。3D打印技術屬于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而想要其正常工作,就需要建模,而實現精確建模的重要手段便是掃描技術。
一般來說,為了近乎完全地還原病人受損的組織結構,如受損的骨關節、缺失的骨結構,就需要建立一個和患者形體相承的結構模型,而這個模型通常是在CT、核磁共振(MRI)等掃描技術的配合下完成的。
事實上,就目前來說,CT、核磁共振(MRI)等常規的醫療檢測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大部分醫療診斷也是通過這些技術來實現的,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已經步入了3D打印在臨床醫學上運用的大門。而讓我們把眼光放遠,或許在解決了活體器官打印技術難題以及背后涉及到的道德層面問題后,在3D打印的庇護下,我們將活的更健康,更安心。
(原標題:3D打印定制“鎧甲” 用現代技術救治骨科疾病)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