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晚間港交所文件顯示,商湯科技已通過上市聆訊,聯席保薦人為中金公司、海通國際和匯豐銀行。
事實上,商湯科技早就在為IPO做準備了。去年8月,彭博引述消息人士透露,商湯科技正探索在香港和中國大陸兩地上市可能性。隨后11月,又有消息稱商湯預計3年內在A+H股兩地上市,并已在和券商接觸。進入2021年,商湯科技IPO步伐加快,尤其是自7月官宣前瑞信中國CEO唐臻怡出任商湯科技副總裁以來,好消息頻傳。從8月底提交申請到11月通過聆訊,僅花了三個月,進展十分順利,該公司有望在年內掛牌上市。
但在上市后,是否能夠達到此前預估的120億美元估值?大家還存在疑慮,因為目前商湯尚未進入盈利階段。
從商湯科技的招股書我們可以看到,2018-2020年,商湯營收分別為18.5億元、30.3億元、34.5億元,2021年上半年營收為16.5億元。盈利方面,報告期內,商湯經調整虧損凈額分別為2.2億元、10.4億元、8.8億元及7.3億元。
持續虧損的背后是商湯在研發上的大力投入,招股書顯示,對應報告期,商湯研發開支分別為8.5億元、19.2億元、24.5億元及17.7億元,研發占比收入的比例逐年增長,甚至在2021年上半年超過了公司營收。
而具體研發投入中,員工薪資又占了大頭。今年上半年,僅該項支出就達到了12.9億元,占公司研發投入的72.5%,更是占營收的77.8%。
持續的投入也帶來了豐厚的技術實力上的回報。據悉,自成立以來,商湯在各項工作全球競賽中已獲得超過70個冠軍,發表過600余篇頂級學術論文,并擁有8000個專利及專利申請。
那么,商湯科技在研發方面的持續高投入能否轉化為商業價值?
此前招股書中用很大的篇幅介紹了商湯專有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包括其算力層(AI芯片及處理卡+AIDC+AI傳感器)+平臺層(模型生產+訓練平臺+數據平臺)+算法層(算法工具箱+開源框架),簡而言之,商湯在多條戰線上研發的技術積累,最終匯聚成為AI大裝置。大裝置解決了AI行業什么問題?答案是AI通用化,即工業化量產問題。近幾年,商湯的毛利率從2018年的56.5%飆升至2020年的72.1%,遠超業內其他公司的水平,商湯招股書中也將此歸功于AI大裝置帶來的規模效應對研發效率的提升。
基于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為核心基座,商湯提供通用化的AI-as-a-Service能力,目前已覆蓋AI在各垂直場景中的應用,主要擁有四個方向的產品,分別是面向智慧商業場景的方舟企業開放平臺、面向智慧城市的方舟城市開放平臺、面向智慧生活的SenseME、SenseMARS及SenseCare,以及面向智能汽車的SenseAuto(商湯絕影智能汽車平臺)。
據最新披露的聆訊后資料顯示,2021年上半年,商湯上述四大業務板塊的客戶分別有635名、119名、155名及13名。智慧商業、智慧城市貢獻的營收分別為39%和47%,智慧生活與智慧汽車業務營收占比則在10%以下。
雖然商湯智慧汽車業務營收占比目前來看較小,但隨著其產品的逐步“上車”,未來或將迎來營收爆發。
今年上海車展,商湯科技首次完整展示了SenseAutoCabin智能車艙解決方案,包括DMS(駕駛員感知系統)、OMS(乘客感知系統)、無感解鎖車門、虛擬行車伴侶和車內AR娛樂功能等,還發布了面向智能駕駛的解決方案SenseAutoPilot,其中包括SenseAutoPilot-P駕駛領航方案及SenseAutoPilot-V前視感知方案。基于商湯科技在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方面的原創技術,包括激光雷達感知技術以及基于多模態的目標意圖預測技術等,該解決方案可實現全場景視覺感知能力。
據商湯透露,截至2021年6月30日,該公司已擁有累計30多家國內外汽車企業客戶,成為50多個車型的供應商,在未來數年內將向2000多萬輛汽車提供絕影產品。
而此次IPO募資的用途也將有60%用于研發。其中,大頭砸AI基礎設施SenseCore,10%用于擴大AIDC(上海臨港大型人工智能計算與賦能數據中心)算力,10%用于加強人工智能芯片的設計能力及開發自有的人工智能芯片解決方案,15%用于提升與人工智能模型有關的能力,還有25%將投入技術模型、產品和產學研。此外,還有15%將用于業務拓展,主要是新興商業機會和國內外市場拓展滲透,15%用于投資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