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北京冬奧會如約舉辦。開幕式上視聽盛宴,賽中眾多監測儀器護航運動員安全,技術成為“簡潔、安全、精彩”的通道。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冬奧會還實現了多個首次,其中一項成果曾被用于火炬傳遞中。
2月2日,在北京冬奧公園舉行的冬奧火炬傳遞活動中,由沈陽自動化所牽頭,聯合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研制水下機器人,實現水下火炬接力,并在25天的時間里開展了近百次的測試,進一步提升了機器人的控制性能和穩定性。
在火炬傳遞中,火炬手將奧運圣火傳遞給水陸兩棲機器人,水陸兩棲機器人“舉”著點燃的火炬下水,沿冰壺賽道旋轉滑入冰洞口;水下變結構機器人向其靠攏,兩臺機器人手持火炬在水下精準對接點火,水下變結構機器人手持點燃火炬從冰洞口出水,將奧運圣火傳遞給下一棒火炬手。
為了完成系列傳遞,研發團隊采用快速定制化開發技術,突破了水下機器人在復雜環境下了冰水跨介質高適應性運動控制、復雜流場擾動的水下動態對準、水下機械臂厘米級精準作業、跨介質可靠燃燒組織等關鍵技術,為水下機器人成功進行火炬傳遞奠定了基礎。
值得一提,機器人的水下精準對接與水下點火,既是傳遞亮點又是難點。想要達成精準對接,在野外復雜流場環境條件下,火炬末端的定位精準度須持續保持在1厘米以內。這對機器人的動力穩定性要求很高。水下推進器為水陸兩棲機器人提供水下動力的核心零部件,至關重要。
本次采用的水下推進器應用了先進的磁性耦合驅動技術,大幅減少了推進器運行過程中的沖擊與振動;動力電源與信號電源系統內部隔離,所有電器元件絕對密封在一個密封艙內,減少了密封泄漏危險;機、電、槳的融合設計和精密工藝使產品效率、噪聲、功率密度等多項參數達到極致。高性能、高精度、推力大、體積小、重量輕等技術優勢,很好地滿足了機器人火炬手的要求,成為其動力首選。
另外,據了解水下火炬重點在于“防水”和“補氧”。火炬研發從燃燒需要可燃物、助燃劑、點火源3個方面入手。火在水下實現燃燒重要因素是“防水”和“補氧”。防水”是指保護點火源,即給火制造“無水環境”。火種被放置在一個“筒”狀的“空腔”中,燃燒的火焰周圍,包裹了一層“氣膜”一樣的氣動防水罩,兩項設計保證了奧運之火與水“隔絕”,順利在水下燃燒。此外,為了防止水下氧氣條件不足,火炬燃燒器還自帶了助燃劑,為火補充足夠的氧氣。
不僅如此,除了水下火炬接力機器人外,空中飛行機器人、地面機器人、冰雪面六足機器人等,先后參加實驗室測試和外場試驗,并在沈陽和北京開展了外場試驗,為北京冬奧火炬傳遞提供了高質量的技術和裝備支撐。
(原標題:聚焦精準對接與點火,我國實現機器人水下火炬接力)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