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百度正式發布了超導量子計算機“乾始”和全球首個全平臺量子計算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量羲”,成為全球率先將量子計算推向產業應用的科技企業。
今天,在《AI呀,我去!》科技沙龍上百度量子計算研究所所長段潤堯表示:“萬物都是由量子構成的,我們天天生活在量子的世界,但是又感受不到量子。同樣的,量子計算讓很多人一頭霧水,它卻能夠在信息安全、藥物研發等領域有著魔法般的計算能力和應用價值。”
雖然量子計算的產業化發展仍處于相對早期的階段,但是各大科技公司的介入推動了量子產業化的步伐,尤其是百度開發的量易伏移動端APP,更是讓量子計算變得觸手可及。
段潤堯也強調,從量子技術到量子產業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如果能夠跨越這條鴻溝,新的量子革命將會到來。
量子計算產業化面臨多個挑戰
一塊量子芯片、一套極低溫測試系統便構成了一臺超導量子計算機的核心,看似十分簡單,但是威力無窮。據了解,量子計算機最大的特點便是“算得快”,并且還不是一般的快——它有著經典計算機無法比擬的運算速度。段潤堯以信息安全領域公鑰加密算法RSA為例介紹稱,傳統計算機需要200萬億年,而量子計算機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輕松完成。
基于這種全新的計算特點,量子計算在基礎科學探索、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眾多領域可以帶來魔法般的效果。例如,在藥物研發領域,傳統計算機無法模擬蛋白質的三維結構變化,量子計算機可以輕松搞定;在金融科技領域,衍生品定價、進行投資組合優化和風險評估等復雜的工作,對于量子計算機來說也不是什么難事兒。
近年來,在 IBM、谷歌和百度、阿里等國內外科技公司的大力布局下,量子計算的技術不斷突破。不過,量子計算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仍存在巨大的鴻溝。首先,量子計算還處于早期的發展階段,量子計算的價值需要逐步實現。其次,現階段量子計算領域的量子硬件和量子服務割裂,量子算力難以轉化為用戶觸手可及的量子服務。第三,量子計算的學科交叉性,使得量子計算的產業化需要聚合多個領域的科研人員、開發者以及合作伙伴持續不懈努力。
“量子計算機的應用,理論上已經沒有障礙,但是實際上每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段潤堯表示,“有將近70%的大型企業希望能夠進行量子計算相關的布局,這種布局不一定是直接用量子計算來解決實際業務,但是企業希望做好量子人才或技術的相關儲備。”
段潤堯認為,量子計算的產業化還需要三大基礎:錢、時間和人才。“每一臺量子計算機都十分燒錢,錢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人才還不能速成,很多高校里甚至都沒有量子計算專業和正常培養的渠道。
百度有望突破量子計算產業化“最后一公里”
目前,世界各國均在圍繞量子科技進行緊密布局,你追我趕,競爭態勢十分激烈。中美兩國是率先實現“量子霸權”的國家,這離不開政策、資金的大力支持。2018年,美國通過《國家量子倡議法案》,計劃投資1000億美元在量子計算等10個領域。在中國,量子信息已被列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優先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段潤堯認為,每一家大的科技公司都應該做好量子準備,否則將難以應對量子產業化時代的到來。
早在2018年,百度就已經成立了量子計算研究所,開始進行量子計算技術儲備與應用路徑探索,并先后發布了國內首個云上量子脈沖系統“量脈”,全球首個云量一體的量子機器學習平臺“量槳”、全球首個云原生量子計算平臺“量易伏”等產品。
區別于谷歌、IBM的量子計算技術路線,百度積極研發面向產業化的超導量子計算機。8月25日,百度發布了“乾始”超導量子計算機,和全球首個全平臺量子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量羲”。 “乾始”和“量羲”率先打通了量子硬件、量子軟件和量子應用,實現了量子算力到生產力的轉化,量子計算產業落地“最后一公里”問題有望獲得突破。同時,各類量子芯片也可以做到“即插即用”,讓用戶更低門檻、更便捷地獲得量子算力,做到“人人皆可量子”。
目前,圍繞量子計算的產業生態已經初具雛形。IDC報告顯示,全球量子計算市場將從2020年的4.12億美元增長到2027年的86億美元,6年復合年增長率超過50%。 “開發者、科技公司、科研機構等每一個組織都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才能夠構建成一個健康的量子生態。”段潤堯稱。
隨著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加入,量子計算正在變得觸手可及。“為實現‘人人皆可量子’的美好愿景,百度選擇把復雜留給自己,把簡單留給用戶。”段潤堯稱。下一步,百度量子將致力于為企業提供制定相應策略、完善解決方案、實時投入資金部署等一系列開源的方案,并賦能人工智能、能源、制造、金融、交通等多個領域,讓普通人也可以享受美好的量子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