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穩則經濟興。三年來,宜春堅持“開放創新、強攻工業”主戰略,鉚足干勁,滿弓發力,不斷激發工業煥發出乘數效應,奏響了工業發展之歌,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
細數這三年,宜春工業實現了“六大變化”:
——從小到大,規模總量大幅擴張
2021年規上工業增加值總量達984.9億元、列全省第3位,預計今年可突破千億元。營業收入實現4613.9億元、列全省第4,預計今年可突破5500億元。
——從后到前,增速躍升全省前列
2021年規上工業增加值、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同比增長11.7%、28.8%和43.4%,分別排全省第3、第4和第2位,較2019年分別同比前移5位、1位和6位。今年1-7月,工業增加值、營收和利潤,增速均列全省第二。
——從舊到新,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產業結構正快速由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交接,2021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27.1%,較2019年提高10.1個百分點。尤其是今年新能源(鋰電)發展迅猛,1-7月工業增加值、營業收入、利潤分別同比增長高達43.7%、87.6%、287.8%。
——從弱到強,企業實力不斷壯大
培育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骨干企業,2021年營業收入過50億元企業3戶、過20億元企業34戶、過10億元企業96戶、過億元企業793戶。今年營收過百億元企業將實現“零”的突破。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27戶,列全省第1位,戶數遙遙領先。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10戶、列全省前列。
——從少到多,企業數量持續增加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40戶,較2019年增加538戶,占比全省13.27%,列全省第三。
——從散到聚,集聚水平穩步提升
全市產業集群初具規模、集聚度提升,共培育了12個省級產業集群和3個省級培育產業集群,數量均列全省前列。首位產業新能源(鋰電)2019年營收174億元,到今年預計可達1000億元。
回顧這三年,在疫情持續、國際貿易復雜等各種超預期因素影響下,宜春堅守初心、砥礪前行,圍繞打造“先進制造業強市”目標定位,全力構建彰顯宜春特色的“4+3+N”現代化制造業體系,用一個個堅實腳印跑出了經濟發展“加速度”。
搶占風口,做強首位產業長板
宜春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將鋰電新能源產業作為首位產業來打造,堅持“用好資源換好產業”理念,成功引進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鏈主企業,帶動科力遠、光大環保等行業知名企業紛至沓來,贛鋒鋰業、紫宸科技、恩捷股份、清陶能源等落戶企業紛紛增資擴產。創新推出重大項目專班制,推動項目快速落地,實際投資達230億元的江西國軒項目一期建成投產,總投資500億元、一期投資135億元的宜春時代項目將于今年底主體廠房竣工、明年投產。8月中旬總投資285億元的比亞迪宜春項目成功簽約。1-7月,全市鋰電新能源產業營收突破460億元,年內有望突破千億大關。
培育鏈主,做硬龍頭企業軟板
打造產業鏈鏈長制升級版,優化整合成10條重點產業鏈,多位市領導親自擔任鏈長,其中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經濟、生物醫藥4條產業鏈聘請了發展顧問,明確了牽頭單位、責任單位以及業務支撐部門,進一步強化了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圍繞制造業領域八大優勢產業鏈,建立各產業鏈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動態篩選一批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龍頭企業, 制定“一企一策”定向培育計劃。工業發展專項資金、轉貸資金、“財園信貸通”、工業技改專項資金等政策重點支持“鏈主”企業,設立不少于8000萬元規模的全市技術改造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產業鏈鏈主項目。
招大引強,夯實項目投資底板
以“延鏈、補鏈、強鏈”為重點,充分發揮產業鏈招商小分隊協同作戰機制作用,系統梳理與宜春產業發展高度匹配的目標客戶庫、項目數據等信息,實現“靶向招商”。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贛鋒鋰業、恩捷股份、哪吒汽車等一大批細分領域領軍企業積極擴大投資,形成“虹吸效應”,吸引了一批配套企業落戶。宜春時代、江西國軒兩家企業在奉新、宜豐投資建設鋰電產業鏈前端項目,帶動聯美集團、合肥動力等配套項目落戶宜春經開區。開展“零地招商”,引導市內外上市公司、龍頭企業通過收購、兼并、股權合作等方式,對本地中小企業特別是僵尸企業和低效企業進行嫁接盤活。
搶占賽道,打造數字經濟新板
全力推進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出臺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實施意見,加快數字經濟賦能產業發展。先后出臺《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實施方案》、《關于促進工業大數據發展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實施方案》、《宜春市推進產業數字化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市財政拿出資金對貫標企業和省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進行獎勵。聯合移動、聯通等運營商組織召開了“5G+工業互聯網”交流研討會等系列活動,組織專家、企業面對面交流,及時宣貫新一代信息技術政策、知識及典型案例。先后引入廣州博依特科技、北京萬維云網等行業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機構,推動建筑陶瓷企業和化工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各電信運營商積極發力,主動下沉企業,開展企業數字化建設對接服務。積極貫徹落實省工信廳“萬企上云上平臺”專項活動部署,鼓勵引導企業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應用支撐、安全管理等上云上平臺,力促企業上云升級、降本增效。
提質升級,做優產業園區底板
工業園區是該市工業經濟發展主戰場,全市建成11個工業園區,其中國家級經開區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3個,省級工業園區4個,省級產業園區2個。2019-2021年全省工業崛起獎表彰中,園區發展專項獎該市占6個(全省20個),數量位列全省第1。加速完善平臺,全市工業園區共建成公共服務平臺377個,科技創新服務平臺206個。建成全省首個全口徑工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宜春智慧工業平臺,建成“贛西云”、“華為云”和政務云數據中心,在全市推廣“主題產業園+標準廠房”模式,建成主題產業園31個,規劃建設標準廠房1000多萬平方米。共打造12個省級產業集群和3個省級培育產業集群,其中:五星級產業集群1個,三星級產業集群3個,星級產業集群總數位列全省第一。樟樹工業園被認定為產業集群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示范園區。
創新引領,補齊產業平臺短板
大力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宜春市政府與江西理工大學共建鋰電新能源產業研究院。建設中國宜春高新材料研究院,國軒高科鋰電新能源產業研究院已正式入駐。2021年新增省級創新平臺7家。全市新能源(鋰電)產業共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級創新平臺23家,市級創新平臺13家。江西國軒與宜春學院、江西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前沿技術研究。引進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10多名國家級鋰電新能源專家人才與鋰電企業對接。通過揭榜掛帥、科技創新券等形式,引導新能源(鋰電)產業相關企業破解技術難題。在全省率先制定出臺《宜春市關于支持重點企業使用人才專項編制引進高層次人才管理辦法》,盤活用好人才專項編制,向鋰電新能源頭部企業傾斜。推動宜春學院、宜春職院技術學院等本地院校與鋰電頭部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個性化、訂單式培養急需鋰電產業人才。
原標題:宜春:工業經濟奏響高質量發展“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