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4日,中共上海市委外宣辦舉行“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黨委專題系列新聞發布會首場新聞發布會。首場發布會以“強化高端產業引領,構建新型產業體系”為主題。
會上,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工作黨委副書記、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吳金城透露了上海市集成電路產業最新進展:
上海企業已經實現14nm先進工藝規模量產,90nm光刻機、5nm刻蝕機、12英寸大硅片、國產CPU、5G芯片等實現突破;
全市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到2500億元,約占全國25%,集聚重點企業超過1000家,吸引了全國40%的集成電路人才。
此外,會上還在問答實錄環節宣布了如下消息:1、設計產業園引入130個優質項目,涵蓋設計、制造、封測、裝備材料全產業鏈;2、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制定實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人才培育專項;3、在分配激勵方面,協同市財政部門,擬對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軟件、高端裝備、航空航天、先進材料、新能源等,共8個重點產業領域的企業核心團隊及人才實施獎勵。
代工雙雄財報成色幾何?
關于芯片的話題無疑是本次會議上的重點。眾所周知,中國大陸芯片產業分別位于上海長三角區域、深圳珠三角區域、北京環渤海區域,以及以武漢、成都為代表的中西部區域。其中,上海市貢獻了全國集成電路25%的銷售額。
在芯片產業鏈中的制造環節,上海更是占據主力,擁有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芯片制造市場規模。其中,大陸晶圓代工廠雙雄:中芯國際和華虹宏力均落地于此。
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一哥,總部位于中國上海。中芯國際披露的2022年二季報顯示,公司二季度實現營收19.03億美元,同比增長41.6%,環比增長3.3%,續創單季歷史新高。其中,中芯國際二季度毛利率為39.4%,同比增加9.3個百分點,環比減少1.3個百分點。而其二季度凈利潤為6.29億美元,環比增長10.5%,同比下降了11.2%。
從中芯國際上半年在智能手機、智能家居、消費電子及其他四大分類業務的營收占比分析發現,公司在智能手機方面占比從33.2%下降到27%,而其他包括像物聯網或者新能源汽車等業務,反而從30.7%上漲到今年的34.5%,這樣的變化趨勢無疑與當前市場發展行情有關。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由全面稀缺轉為結構性緊缺,像智能手機,個人電腦等存量市場因為需求降低的原因,產銷動力有所放緩。而物聯網、數據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細分領域的市場蓬勃爆發,相關終端產品的集成電路芯片含量顯著增加,持續助力集成電路產業規模上行。
在技術進展上,中芯國際是大陸唯一能夠提供14nm制程的晶圓代工企業,企業14nm生產線造芯火熱量產,更先進的7nm工藝雖然已經研發多時,卻礙于高端光刻機缺位,難以走向規?;慨a。有員工曾表示,“同樣一道工序,臺積電只要一步就能完成,中芯國際可能需要三四步”、“高端光刻機的缺失,是其中最關鍵的問題”、“除了光刻機,別的設備都能解決”。在設備難以到位的條件下,中芯國際能承擔起國內14nm重任難能可貴。
華虹宏力
在華虹半導體方面,其二季度銷售收入也創下歷史新高,達6.21億美元,同比上升79.4%,環比上升4.4%。另外,其二季度歸母凈利潤為8390萬美元,同比上升90.4%,環比下降18.5%。
在整個上半年中,華虹半導體銷售收入較去年上半年增長86.7%。公司方面表示,主要受益于付運晶圓增加及平均銷售價格上漲。而其上半年毛利率為30.3%,較2021年上半年增長6.1個百分點,主要受惠于平均銷售價格上漲及產品組合優化,部分被折舊及人工費用增加所抵銷。
此外,華虹半導體公布三季度指引顯示,其預計銷售收入約6.25億美元左右,預計毛利率約在33%至34%之間。
作為大陸的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華虹半導體主攻特色工藝。在今年汽車和新能源等領域持續“缺芯”的背景下,市場對特色工藝的需求維持在高位,助推產品的平均銷售價格全面提振。非易失性存儲器、功率器件、模擬和電源管理、邏輯和射頻、圖像傳感器等特色工藝平臺穩定發力。
筆者注意到,就在今年8月29日,華虹半導體宣布通過關于華虹半導體(無錫)有限公司的增資協議方案。華虹宏力、香港華虹、無錫錫虹聯芯和二期基金共同出資,8億美元增資華虹無錫,后者的注冊資本達到25.37億美元,其中華虹宏力與香港華虹合計持股51%,華虹半導體仍然占據對華虹無錫的控制權,增資款將全部用于公司新增月產能2.95萬片的12寸產線的擴產項目。
14nm工藝還不足以應對封鎖
此次宣布14nm先進工藝規模量產的消息十分令人振奮。因為就在前不久,有消息傳出拜登政府計劃擴大針對中國芯片制造領域的制裁,禁止向生產14nm以下先進半導體的中國工廠出口芯片制造設備,除非獲得商務部的許可。
據悉,美國商務部正醞釀依據之前給三家美國公司下發的信函中提到的限制措施,發布一套全新的規定。這三家美國公司分別為KLA(科磊)、Lam Research(拉姆研究)和Applied Materials(應用材料公司),均是半導體設備產業鏈上的巨頭。值得注意的是,前段時間商務部向英偉達和AMD下達的禁令,也將被編入這套新的規定之中。
實際上,斷供14nm及以下先進半導體設備對雙方而言都有害無益。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美國企圖將芯片作為與中國搞“貿易戰”的武器,但美國又是當前全球最大的芯片進口國,而最大的買方市場又是中國,所以這場科技封鎖的結果只會是兩敗俱傷。
雖然說14nm芯片基本上可以滿足國內大多數芯片需求,該工藝的量產也意味著我國有了實打實進軍更先進的芯片制造的底子,在遇到芯片封鎖上有了更多的應對之策。但要想完全實現國內芯片自給自足,徹底打破封鎖,任然需要在全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