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落幕的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集中展示了機器人在制造、建筑、醫療、農業、礦山、物流等諸多領域的創新應用,成為透視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趨勢的重要窗口。
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良好發展勢頭,其技術、產品和規模等方面均實現了重要的突破。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水平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據《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預計2022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74億美元,5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2%。
機器人前沿創新技術方面,醫療微創機器人、新一代協作機器人、高端仿生機器人等技術保持國際前沿水平,未來有望在家庭服務機器人、醫療康復機器人、工業視覺、云服務機器人等更多領域實現國際先進水平。
工信部等多部委也先后聯合發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相關規劃,將機器人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給予重點支持,對人才培養、技術進步、制造業轉型升級等均帶來重要的引領與促進作用。
在產業和技術發展面臨良好機遇的同時,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也面對諸多挑戰。在機器人核心技術層面,目前部分核心技術尚未有效突破,部分關鍵技術存在短板,“卡脖子”現象依然存在;在機器人的產品定位層面,部分產品的功能定位還不夠清晰,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不足,同類產品扎堆,機器人功能單一,解決的痛點問題不夠明確;在機器人企業規模層面,當前龍頭企業規模有限,與工業機器人相比,服務機器人龍頭企業整體營收規模偏低。
對此,須多角度施策:
首先,要加強基礎研究,形成機器人核心技術創新生態,促進技術與產業的良性循環和發展。需持續攻克相關核心技術,以實現自主可控,進一步攻克智能感知、人機交互、柔順控制、操作系統、機器人編程與仿真、系統集成與應用工藝等核心關鍵技術。大學、科研院所等單位與機器人企業“產學研用”應密切結合,協同攻關。根據機器人多學科交叉、多領域融合發展的特點,可形成多種“產學研用”轉化的新模式,加速前沿創新成果的應用轉化。
其次,要進一步發揮機器人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速產品的應用推廣。應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快醫療健康、社區服務、電商無人配送、無人售貨、商業清掃與巡檢等服務機器人場景的建設,使相關產業創新發展具備更大市場空間。圍繞疫情防控、醫療康復、特種服務等領域的緊缺需求,建立機器人市場準入的綠色通道機制,簡化招投標流程,在滿足安全質量的前提下縮短審批周期。加強監管規范,優先鼓勵符合一定門檻條件的智能機器人產品上市銷售和推廣應用,保障機器人產業長效穩定發展。
再次,要加強機器人領域的人才培養,探索產教融合的機器人教育新模式。針對機器人亟需的專業領域,加強跨學科復合背景的高水平專業人才培養,在高校機器人相關學院、專業設置上予以創新探索,建立機器人創新中心等研究平臺,構建機器人學術型人才教育新型模式。加強機器人領域的校企交流合作,打破校園與市場間的需求壁壘,在機器人龍頭和優勢企業設立實習基地,提升機器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規模與質量水平。
最后,要進一步加強機器人產業鏈與供應鏈協同穩定發展,實現產業鏈自主可控。依托我國機器人產業優勢區域、成熟園區載體和活躍資本的介入,促進機器人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和發展,以便提供完善的機器人本地供應、產品認證和質量檢測等服務。應充分發揮機器人的行業平臺和聯盟協會作用,推進大學、科研院所等科技創新主體與機器人應用企業的高效對接,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推動機器人產業鏈的協同創新。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