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安徽省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2020年底全省農機總動力超過6800萬千瓦,比2015年增長18.2%;大中型拖拉機達到26.3萬臺,增長19.3%,其中8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占比從30.1%增長到54.3%;水稻種植機械達到5.2萬臺,增長71.8%;聯合收獲機達到22.8萬臺,增長30.7%;谷物
烘干機達到1.6萬臺,植保無人飛機由12臺發展到7500臺。畜牧水產、果菜茶、設施農業等產業農機裝備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加速拓展,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裝備支撐。
同時,著力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快淘汰老舊農機裝備,大力發展高效、綠色、智能和復式作業機械。積極實施“全面普惠、擴面增類、精準提標、惠農便民”政策,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4.1億元,補貼各類農機具51.3萬臺,受益農民39.2萬戶,拉動社會投入資金172.9億元。
隨著安徽省農業生產對農業機械化需求的日益迫切,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日益突出。一是農機制造水平不高。農機科技創新能力較為薄弱。大多數農機企業生產規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場占有份額小,與國內外同行存在差距。二是農機作業基礎條件不優。耕地存在“零碎化”問題,農機通行與作業條件有待“宜機化”改造。農機“下田難”、“存放難”和“保養難”的問題在不同地區依然存在。三是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不強。全省作為勞動力輸出大省,近年來勞動力緊缺情況突出,對農機社會化服務需求日益迫切。但全省農機合作社發展不均衡,多數合作社服務能力不強、發展質量不高。四是發展不平衡。皖北旱作區與皖南水田區、平原地區與丘陵山區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糧食作物生產與經濟作物生產、種植業與養殖業存在領域發展不平衡;產前、產后等環節機械化程度低,高性能、智能化農機數量少。五是支持保障不足。相對周邊省份,全省在財政、用地、金融等方面對農機化支持力度不足。農機農藝融合不夠緊密,農機化管理人員匱乏,導致農機試驗示范、推廣、鑒定、監理、培訓等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
十四五”時期,是安徽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大機遇期,必須立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部署,積極應對發展中面臨的挑戰,加快推動我省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全面升級。
據《安徽省“十四五”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7200萬千瓦左右,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顯著改善,農機社會化服務實現鄉鎮全覆蓋,農機使用效率顯著提升。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5%,其中: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實現全程機械化,油菜、花生等作物薄弱環節機械化取得顯著進展。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等產業的機械化率總體達50%以上。農機安全生產進一步強化。聚力農機裝備產業發展,提升農機裝備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農業機械化進入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階段。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化,與長三角各省市加強主要農作物薄弱環節、設施農業、果菜茶、畜牧水產等機械化方面的合作,加強智能農機裝備與技術示范推廣,加強丘陵山區“宜機化”合作。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