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滴滴APP恢復上架,重啟補貼收復失地,高德宣布打造一體化出行服務平臺之際,美團開始收縮起網約車戰線。
3月6日,美團創始人王興發布內部郵件,宣布網約車業務調整,轉入美團平臺,網約車負責人張星遠向美團平臺負責人李樹斌匯報。同時,美團打車放棄自營,全面轉向聚合模式。
根據郵件,美團后續將減少對網約車業務的資源和人力投入,輕裝前行。在互聯網大廠紛紛高喊“降本增效”的當下,美團放棄重資產重運營的自營打車業務也并不令人意外。
業內人士認為,美團收縮網約車戰線,可以進一步聚焦主營業務,更好地應對阿里、抖音等新老對手在本地生活領域的競爭。
上線6年 美團打車放棄自營
美團打車是美團旗下網約車平臺,于2017年2月14日正式上線,開始在南京試運行打車業務。試點10個月,美團成立出行事業部,由王慧文負責,當時美團打車日訂單量已突破10萬單。那一年,高德以聚合打車模式入局網約車市場,滴滴宣布國內布局城市超過400個,共完成74.3億訂單。
試水一年之后,美團打車于2018年3月進入上海,與滴滴正面交鋒,掀起補貼大戰,向乘客和司機發放雙向補貼。據媒體報道,美團打車在上海單月燒了近1億美金,這還不包括營銷、技術等成本費用,最終換取了30%的上海出行市場份額。
但當時美團上市在即,整體業務還處于虧損之中,根本經不住網約車市場的燒錢大戰。加之監管趨嚴,這場補貼大戰很快便偃旗息鼓,美團打車也并未改變市場格局。2019年4月,美團打車在南京上線聚合模式,開始采用更輕的打法在網約車領域與滴滴等玩家周旋。這期間美團仍然在積極儲備各地的網約車資格證,等待機會。
直到2021年7月,滴滴遭遇安全審查,滴滴APP被下架,美團打車、高德、T3等第二梯隊的網約車平臺迎來窗口期,紛紛開啟補貼搶占滴滴市場。據晚點LatePost報道,美團打車行動迅速,一個月內在37個城市展開自營網約車業務,但2021年第三季度后再次放緩了擴張節奏,收縮補貼,沒有再開設新的自營城市。
2021年11月,美團調整組織架構,將智慧交通平臺折分為打車、無人車配送兩大獨立事業部,分別由張星遠和夏華夏負責,兩人均向王興匯報。由此來看,雖然放緩了擴張節奏,當時網約車業務在美團內部依然是受重視的。
來到今年3月,美團最新調整中,網約車業務并入美團平臺,美團打車放棄自營,全面轉向聚合模式。后續美團還將減少對網約車業務的資源和人力投入,而目前的團隊,一部分繼續留在網約車,其余的將被調配到其他業務線。
回顧過去幾年的發展,美團打車的整體策略一直較為謹慎,沒有全部投入,也沒有放棄,入局初期的補貼大戰已經是難得一見的瘋狂時刻。從完全效仿滴滴的自營模式,到自營和聚合雙線發展,再到全面轉向聚合,美團打車的打法為何變了?
這背后有市場的原因,有監管的原因,也有美團自身發展的原因。打車業務經營效率不佳,直接影響到美團財務表現。一位接近美團的人士向媒體表示,此次調整的背景是,今年美團各項主營業務均面臨較大壓力,非核心業務的主要基調是降本增效。聚合模式作為一種輕資產模式,顯然會更符合美團的發展需要。
降本增效下 收縮網約車戰線
當下,降本增效已經成為互聯網行業的主旋律。從去年開始,騰訊、阿里、字節等大廠紛紛進行業務部門調整,裁減非核心業務線,聚焦主營業務發展。美團目前的業務主要分為核心本地商業業務和新業務兩塊,網約車、美團優選、美團買菜、餐飲供應鏈(快驢)、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充電寶等均屬于新業務板塊。
財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美團新業務分部經營虧損累計達到221億元,拖累公司整體經營虧損累計超50億元。要改善經營狀況,對經營效率不佳的業務作出調整勢在必行。美團經營虧損率從2022年第一季度的69.9%收窄至第三季度的41.6%,主要就是由于商品零售業務的運營效率不斷提高,以及其他新業務有效的成本及開支控制。
在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美團CFO陳少暉在談及新業務何時能實現盈虧平衡時表示,“關鍵還是在于優化業務模式,提高核心競爭力,也將繼續降低成本和支出,提升運營效率,但是短期內的成本優化不能以破壞業務的長期發展為代價,我們將平衡長期發展和短期成本縮減兩方面工作,以投資回報率為基礎,來配置資源,根據發展情況,現金流來相應調整新業務。”這可能已經說明了美團打車收縮戰線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美團在核心本地生活領域也承受著巨大壓力。滴滴、阿里等老對手在前,抖音、快手、京東等新對手在后,都在向本地生活市場發起沖擊,美團正面臨主戰場的攻守戰。
業內人士認為,美團此次收縮網約車戰線,可以進一步聚焦主營業務,應對阿里、抖音等新老對手的競爭。
巨頭紛紛入局 聚合模式真香?
目前,網約車行業的運營模式主要有三種,自營模式(T3、曹操等)、自營+聚合模式(滴滴、高德等)、聚合模式,但自營模式和聚合模式的邊界已經逐漸模糊。此次調整后,美團打車將成為一家純聚合模式的平臺。
作為一種輕資產模式,聚合模式的入場門檻并不高,尤其對于手握流量和技術的互聯網巨頭來說,不用親自下場,只需提供平臺就能用相對低的運營成本接入眾多服務商,將自身流量變現。去年10月,高德打車已經宣布實現盈利。
或是業務協同,或是完善生態,騰訊、華為于去年相繼以聚合模式入局網約車市場。年底,抖音也悄悄開放交通出行服務的平臺服務商入駐資格,T3出行、一喂順風車、快狗打車等平臺入駐。
據晚點LatePost報道,有業內人士認為,美團此次調整不能被認為是 “結束”,而可能是 “另一個開始”,美團打車全力投入聚合,希望以更小成本、更輕的方式更快推進業務。
但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入駐網約車企業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且聚合平臺對第三方企業管理存在難度等現實問題,聚合平臺也面對安全合規的問題。
去年8月,交通部門對11家網約車平臺進行提醒式約談,首次提及聚合平臺權責。要求聚合平臺要確保接入的網約車平臺符合有關規定,督促接入的網約車平臺公司加強車輛和人員管理;出現安全事件時,聚合平臺要依法履行先行賠付責任,并和涉事網約車平臺公司共同做好事故處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