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资源网视频在线观看新浪,日本春药精油按摩系列,成人av骚妻潮喷,国产xxxx搡xxxxx搡麻豆

正在閱讀:威海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威海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2023-06-07 17:05:36來源:威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關鍵詞:礦產機械礦產開采設備閱讀量:23115

導讀:到2035年,威海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護布局和礦業結構更加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綜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達到先進水平。礦產資源開發的規?;?、集約化程度更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全面規范化。綠色、安全、創新、協調的礦產資源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十四五”時期是威海市開創“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設新局面,爭當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排頭兵的重要五年。為更好發揮礦產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作用,謀劃好“十四五”期間威海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和礦區生態地質環境保護修復,保障威海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山東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威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按照《自然資源部關于全面開展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20〕43號)、《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全面開展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的通知》(魯自然資字〔2020〕47號)等有關要求,制定《威海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是加強和完善威海市礦產資源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是依法審批和監督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活動的重要依據,是指導全市做好礦產資源管理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涉及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的相關行業規劃,應當與本《規劃》相銜接。
 
  《規劃》以2020年為基準年, 2021年至2025年為規劃期,展望到2035年。
 
  《規劃》適用于威海市所轄行政區。
 
  一、現狀與形勢
 
  (一)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十三五”時期,威海市經濟社會實現平穩健康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綜合實力躍升明顯、轉型發展成效突出、人民生活改善顯著。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17.8億元,全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37元,三次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10.0:38.5:51.5,動能轉換邁出新步伐,精致城市樹立新標桿,改革開放打造新高地,重大戰略釋放新潛能,基礎設施取得新突破,民生事業展現新作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設取得重大成效。
 
  (二)礦產資源概況及勘查與開發利用現狀
 
  截至2020年底,威海市已發現礦產資源49種(含亞礦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23種,即能源礦產1種、金屬礦產11種、非金屬礦產9種、水氣礦產2種。威海市礦產資源區域分布特色明顯,金礦資源主要分布在乳山市,銅、鉛、鉬及玻璃用砂、鋯英石砂礦等主要分布在環翠區和榮成市,石墨分布于文登區、環翠區,花崗巖遍布全市,尤以榮成市域為主,地熱資源主要分布于環翠區和文登區。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探礦權36個,其中金32個、鐵1個、蛇紋巖1個、礦泉水2個,勘查工作程度詳查以上占94.4%。采礦權55個,其中飾面用花崗巖19個、地熱15個、金礦10個、鐵礦3個、銀礦2個、礦泉水4個、建筑用花崗巖2個,年開采礦石總量243.48萬噸,全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工業總產值14.76億元,開發利用水平持續提升。
 
  (三)上輪礦產資源規劃實施取得成效
 
  《威海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實施以來,地質調查評價工作穩步推進,完成了1:5萬區域礦產地質調查乳山市馮家幅、崖子幅,威海市城鎮化擴展區城市地質調查639.9平方千米,威海市文登地區、乳山地區金礦遠景調查評價210平方千米,山東省牟乳成礦帶北段金礦調查評價300平方千米;開展了威海市環翠區淺層地溫能資源調查評價和文登—榮成—威海地區深部地熱資源調查。
 
  1.地質找礦取得新的進展。新增重要礦產金大型礦產地1處。新增資源儲量:金金屬量27861千克(含伴生金)、蛇紋巖礦石量6886千噸。對威海寶泉湯等9處地熱田進行了可行性勘查,估算了資源量。
 
  2.開發利用保護格局不斷優化。全市礦山數量由2015年的136個壓減至目前的55個,礦業布局和秩序不斷優化。
 
  3.開發利用保護水平持續提升。重要礦產金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比2015年分別提高5.91%、5.36%;地熱、礦泉水及飾面石材開采回采率比2015年分別提高1.02%、0.50%、2.12%。重要礦產三率全部達標。
 
  4.綠色礦業發展格局逐步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效果。8個礦山入選綠色礦山名錄(國家級綠色礦山1個、省級綠色礦山7個)?!锻J械V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18—2025)》實施以來,已完成 “三區兩線”可視范圍內的廢棄礦山和2013年以來關停露天開采礦山治理122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面積272.52公頃。
 
  5.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礦產資源行政管理方式,全面實行同一礦種礦業權出讓登記同級管理。
 
  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有不足,重要礦產后備資源保障能力需進一步提高,砂石礦產資源集中開采區投放進程需加強,綠色礦山建設進度需增速。
 
  (四)形勢與需求
 
  1.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發展”,大力推進產業現代化、城市國際化、新型城鎮化、發展綠色化、治理現代化等五個特色優勢領域走在前列,爭當現代化強省建設排頭兵,經濟建設對資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新要求。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對礦業開發提出更高要求。
 
  2.需求
 
  (1)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
 
  地熱資源已探明的多為小型,需加快推動地熱資源有效保護、科學勘查、合理利用和有序開發,促進溫泉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為助推康養、旅游產業集群快速、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的資源基礎。飾面用花崗巖雖品種較多,但開發利用發展不平衡,持續發展需要提前布局,既要把現有的優勢品種抓好、做強,又要不斷挖掘優勢品種的潛力資源。金礦加大礦集區深部、外圍找礦,加強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增強優勢礦產后備資源保障,服務于“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全新建設。
 
  (2)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綠色礦業發展進一步推進
 
  統籌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環境生態化、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數字化和礦區社區和諧化,必須推進綠色勘查和綠色礦山建設,大力推廣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不斷加強礦山生態修復,妥善處理歷史遺留的礦山環境問題,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3)礦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
 
  礦業綠色發展要求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推廣資源節約型、集約型開發利用新模式、新技術,加快礦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推進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和礦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穩定發展。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強節能減排,提升尾礦、廢石等固體廢棄物的有效處置與綜合利用水平,將有限的資源轉化為最大的經濟效益,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二、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二十大、二十屆一中全會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威海時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圍繞“威海精致城市發展”定位,緊密銜接威海市國土空間規劃,統籌部署全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優化礦業結構與布局,加強礦產資源綠色勘查、科學開采及綜合利用,提升產業鏈建設,努力實現礦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實現資源與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
 
  (二)基本原則
 
  1.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護全過程,優化礦業布局,堅持綠色勘查、綠色開發,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諧統一。
 
  2.資源保障、助推經濟。加強戰略性礦產的調查、勘查和區域優勢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給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源服務保障,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資源開發與區域社會經濟同步發展。
 
  3.優化結構、管配資源。優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區域布局,推動資源開發與區域發展相協調,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承載力相匹配,優化礦山規模結構,完善礦產資源產業鏈、供應鏈,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礦產資源。
 
  4.共享發展、惠民利民。推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促進威海市經濟協調發展,推進政府、企業、礦區群眾共享資源開發收益,共享礦業發展成果,服務民生改善。健全完善公平、開放、有序的礦業權競爭市場,激發市場活力。
 
  (三)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落實省規劃,加強公益性地質和戰略性礦產調查評價、勘查工作,進一步提高主要礦產資源的保障程度。優化資源開發利用布局和開發利用方式,提高產業集中度;實施礦產開采總量管理,優化開發利用結構。促進資源保護,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資源開發與區域發展、生態保護、產業轉型相協調,服務于威海市“十四五”規劃的實現。
 
  2.2025年規劃目標
 
  (1)基礎性地質調查
 
  加強海洋地質工作,開展威海市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建設城市地質信息管理服務平臺。
 
  (2)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
 
  開展文登—榮成多金屬礦調查評價、牟平—乳山成礦帶南段金礦調查評價。通過圈定找礦靶區,引導和服務商業性礦產勘查,提供基礎依據。開展威海文登區干熱巖資源調查,推進干熱巖資源開發利用。預期探礦權總數35個,新發現和評價重要礦產大中型礦產地1處。
 
  (3)礦產資源開發總量管理
 
  實施礦產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到2025年,全市礦產年開發總量控制在4500萬噸以內。主要礦產年開采量控制在石墨(礦石量)10萬噸、金(礦石量)120萬噸、鐵75萬噸、地熱210萬立方米、玻璃用砂30萬噸、蛇紋巖36萬噸、飾面用花崗巖(荒料)450萬噸、礦泉水25萬噸、建筑用花崗巖2500萬噸、建筑用安山巖190萬噸、建筑用砂60萬噸。進一步壓減小型礦山數量,調整優化開發和保護格局。2025年全市固體礦山總數控制在40個以內,固體礦產大中型礦山占固體礦山總數比例不低于70%。見專欄一。
 
  (4)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綠色礦山建設
 
  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強化礦產資源利用率,提升共伴生礦、廢石、尾礦等綜合利用水平(見專欄一)。新建礦山全部按照綠色礦山建設要求規劃建設;生產礦山加快改造升級,逐步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
 
  (5)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生態恢復
 
  健全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監督管理體制,全面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責任機制。全面完成2013年以來關停露天開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依照礦山生態修復專項規劃實施。
 
  3.展望目標
 
  到2035年,全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護布局和礦業結構更加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綜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達到先進水平。礦產資源開發的規?;?、集約化程度更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全面規范化。綠色、安全、創新、協調的礦產資源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三、礦產勘查開發與保護布局
 
  根據威海市區域成礦地質條件、資源分布特點,統籌全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優化勘查開發區域布局,促進資源產業重點發展區域、規劃礦區、重點勘查開采區建設。
 
  (一)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調控方向
 
  落實省規劃并結合我市實際,確定我市重點、限制和禁止勘查開采的礦種。
 
  1.重點勘查開采礦種
 
  重點勘查礦種:地熱、金、礦泉水、海砂等。
 
  重點開采礦種:地熱、金、礦泉水、飾面用花崗巖、建筑用砂石等。
 
  圍繞重點勘查開采礦種,加強財政資金投入,提供更多基礎地質信息,優先礦業權投放,促進社會資本投入勘查開采,同時嚴格規范礦業權人準入條件,加強礦山日常監管,切實保護生態環境。
 
  2.限制勘查開采礦種:無。
 
  3.禁止勘查開采礦種:砂金。嚴禁設置砂金礦種礦業權。
 
  對地熱、礦泉水等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嚴格落實差別化管理制度,加強與水利部門銜接,規范地熱、礦泉水開發。
 
  (二)礦產資源產業重點發展區域
 
  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重點、規模開發、集約利用”的原則,重點發展地熱資源、金礦資源、飾面石材資源的勘查開發。
 
  1.地熱資源區
 
  主要分布在環翠區、文登區。擇優開展威海寶泉湯等9個已有地熱田中深部地熱勘查工作,進一步查明威海市地熱資源分布和儲量情況;在市域內溫泉出露集中區域推進地熱資源調查評價;在乳山—文登—榮成一帶溫泉出露集中區域進行地熱資源調查評價;以文登地區為重點,開展干熱巖資源預測和調查評價,圈定勘查靶區。
 
  地熱資源實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規范開采,統一規劃。控制地熱開采總量,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地熱資源。拉長地熱產業鏈,發展溫泉理療、溫室種植和養殖產業,打造溫泉城和溫泉綜合體,實現地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2.金礦資源區
 
  主要包括乳山市北部、西部一帶。圍繞牟平—乳山成礦帶,“攻深找盲”開展已知金礦外圍及深部找礦,優選找礦前景較好地段系統開展勘查深度2000米以淺的勘查工作,適當探索3000米以淺的找礦潛力,爭取新增資源量。
 
  加大對金礦產采選結構的調整力度,實現合理采、集中選、資源相對集中開發、采選基本合理配套的開發建設模式,強化共、伴生礦產的綜合開發利用。
 
  3.飾面石材資源區
 
  主要包括文登區、榮成市和乳山市。合理規劃開發布局,推進規模化、集約化開采。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力度,推廣先進生產工藝,推進礦業轉型升級。以大型企業為依托,大力發展深加工,提高飾面石材礦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延長產業鏈和產品鏈,建成以飾面用花崗巖綜合開發為主的生產出口基地。
 
  (三)勘查開發與保護布局
 
  1.規劃分區
 
  落實省級規劃確定的規劃分區,依據威海市礦產資源分布特點及勘查開發利用保護現狀,優化威海市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與保護布局。
 
  (1)國家規劃礦區
 
  落實國家規劃礦區1處,主要礦種金,轄區面積313.44平方千米,資源量81.843噸。
 
  國家規劃礦區內優先保障戰略性礦產勘查開發,嚴格礦業權人勘查開采準入條件,支持現有礦業權人以礦業權、資本、技術等形式進行合作,支持自愿依法進行有序整合,實施整裝勘查、規模開發。
 
  (2)重點勘查區
 
  落實省重點勘查區1處,主攻礦種金,涉及轄區面積47.06平方千米。
 
  重點勘查區優先探礦權投放,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勘查,嚴格落實探礦權合同制管理,全面實施綠色勘查。支持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支持新技術新方法應用,加強深部地質找礦重大科技攻關,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與支撐發展能力。
 
  (3)重點開采區
 
  落實省劃定6個重點開采區,其中金2個、花崗巖和安山巖1個、花崗巖和石墨1個、花崗巖2個。
 
  重點開采區內,支持礦山企業整合重組,推進“凈礦”出讓,加大礦業權投放,穩定資源供應能力。推廣先進選冶技術,提升共伴生礦產及廢石、尾礦綜合利用水平,實現資源高效利用。
 
  2.產品與技術結構
 
  金礦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關鍵技術為中心,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大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究與開發。
 
  地熱資源統一規劃,合理開發,有效保護。通過政府調控和引導,培育資金雄厚、管理規范、技術進步、利用高效的市場主體,做大做強溫泉產業,打響威海溫泉品牌。
 
  飾面板材要重視開發優質品種,發展多樣花色品級系列板材、異型石材、工藝石雕等產品,增加產品附加值,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
 
  3.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強化對礦山綜合利用的管理,加大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和研究的投入,抓好新技術、新方法的推廣應用,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礦產資源。
 
  支持推廣建材類礦產采礦和綜合利用方面的先進適用技術應用,推進技術與資本、技術與市場的融合,提高產業資源綜合發展能力;提升金等金屬礦山企業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水平;加大廢石、尾礦的綜合利用,提高資源配置與利用效率。固體持證礦山新產生廢石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新產生尾礦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
 
  (三)嚴格規劃準入管理
 
  綠色勘查:執行山東省《綠色勘查規范》及《山東省綠色勘查技術要求(試行)》的相關要求。
 
  資源、開采規模:資源量及其類別必須滿足開采設計要求。須滿足最低開采規模及最低服務年限要求,礦山開采規模必須與礦區(床)資源量規模相適應。礦山建設須符合規模生產、集約經營的原則。
 
  開發利用水平:符合礦山開采設計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相關要求;采、選技術先進、方法科學、安全合理,節約與綜合利用等指標達標。
 
  綠色礦山建設:依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和條件,嚴格礦山準入管理,礦山建設必須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新建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
 
  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嚴格審查采礦權申請人依法依規編制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嚴把生態環境保護準入條件。
 
  五、綠色礦山建設和礦區生態保護
 
  (一)綠色礦山建設
 
  1.總體思路
 
  推動全域綠色礦山建設,將威海打造成資源型城市在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板區,技術裝備智能化的展示區,資源開發利用集約化、礦地和諧模范區,礦產資源管理創新的先行區,引領帶動礦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2.任務
 
  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統籌推進”的原則,調整優化礦業開發結構和布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礦產資源為基礎,以礦產后續加工產業為依托,優化礦山布局。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管理;生產礦山加快改造升級,逐步達標;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責任制,強化對采礦權人主體責任的社會監督和執法監管。
 
  3.組織方式及進度安排
 
  建立威海市綠色礦山建設局際聯席會議制度,研究部署相關工作,協調解決綠色礦山建設和綠色礦業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下屬各區、市成立相應工作機構,負責落實綠色礦山建設和綠色礦業發展工作,組織制定本轄區綠色礦山建設計劃。建立健全上下聯動、橫向互通的信息共享機制。
 
  分解落實年度目標,實行掛圖作戰、倒排工期,確保按時完成綠色礦山建設目標。
 
  4.管理措施
 
  (1)加大礦產資源審批支持力度。礦業權投放優先向綠色礦山安排。
 
  (2)加大財政專項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對達到綠色礦山條件的企業實行政策傾斜,依法優先配置礦產資源和提供用地、給予礦業權人金融信貸優先安排等政策。
 
  (3)社會監督,失信懲戒。綠色礦山企業應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市、縣兩級自然資源、財政、生態環境等有關部門按照“雙隨機、一公開”的要求,不定期對納入綠色礦山名錄的礦山進行抽查,做好日常監督管理。對不符合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和相關標準的,逐級上報,從名錄中除名并公開曝光,不得享受礦產資源、土地、財政等各類支持政策。
 
  (二)礦區生態保護修復
 
  1.新建礦山
 
  嚴格礦山準入條件,堅持源頭預防,制定從生產到閉坑礦區生態保護修復的全面規劃,形成“采前有規劃,過程能控制,采后可修復”準入制度。
 
  2.生產礦山
 
  加強源頭控制、預防和控制相結合,生產礦山依法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義務,嚴格落實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要求,遵照方案“邊開采、邊治理、邊恢復”。
 
  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責任制,強化對采礦權人主體責任的社會監督和執法監管,檢查結果定期向社會公示。規范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使用。強化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到 2025 年,基本建立市、區(市)、礦山企業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體系。
 
  (三)健全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機制
 
  1.健全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責任機制
 
  健全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組織體系,加強組織保障。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合作,協調推進,確保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順利進行。健全完善本區域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和土地復墾制度,提供堅實有力的法制保障。
 
  2.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制度的管理措施
 
  礦山企業的基金提取、使用及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復墾方案的執行情況需列入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系統。建立動態化的監管機制,對企業礦山環境治理恢復進行監督檢查,督促企業落實礦山環境治理恢復責任。
 
  堅持創新發展理念,積極引導社會資金、資源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的投入,按照“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探索構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新模式。將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地質災害治理、尾礦殘留礦再開發、工礦廢棄地再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結合起來,切實提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成效。
 
  六、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一)環境現狀評價
 
  依據《威海市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公報》,環境空氣: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連續五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穩居全省第一位。全市城市降水未出現酸雨。
 
  水環境:全市省控以上地表水考核斷面全部達標,劣V類水體全面消除。海水水質優良率100%。
 
  土壤環境: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建設用地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100%。
 
  聲環境: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總體水平均為“較好”等級。
 
  輻射環境:全市輻射環境質量保持穩定。
 
  生態環境:全市生態環境狀況全省最好,達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指標要求。
 
  (二)規劃環境協調性分析
 
  《規劃》嚴格遵循《威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目標方向,符合《山東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同時與批復的新一輪“三區三線”劃定成果相協調。
 
  《規劃》中勘查、開采規劃區塊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均遠離市域范圍內的法定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各級森林公園等環境空氣一類功能區,均不壓占農用地優先保護區;不壓占基本農田保護區(地熱、礦泉水、戰略礦產除外);不涉及環境管控單元中優先保護單元;《規劃》嚴格礦山準入管理、礦區生態保護修復。
 
  綜上所述,《規劃》與相關法規政策、上層規劃、同層規劃環境相協調,符合威海市“三線一單”管控要求。
 
  (三)規劃環境影響分析
 
  1.大氣環境影響
 
  規劃實施后大氣污染源主要為露天開采過程中爆破、鏟裝、運輸等作業粉塵,井下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炮煙、粉塵以及礦石堆場、廢石場運輸揚塵等,對各污染源要提出針對性的環保治理措施,采取相應的措施后,對區域大氣環境影響較小。
 
  2.地下水環境影響
 
  (1)礦山開采對地下水資源的影響
 
  采礦過程產生的廢水主要為井下涌水,井下涌水水質簡單,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采礦活動對地下水水質影響不大。對采空區進行充填,充填物料多為尾礦及水泥膠固粉的膠結體,按Ⅰ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管理,且充填廢水經收集后進行回收利用,潛在影響程度較低,對深層地下水環境影響很小。
 
  (2)對居民飲用水源的影響
 
  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對居民飲用水源沒有影響或影響較小,對居民供水水源的水量基本不會受到影響。
 
  3.地表水環境影響
 
  (1)規劃項目取水對地表水資源的影響
 
  規劃區內礦產資源分布全市,宜采用分散供水方式。井下開采礦山運營期間大部分有礦井涌水產生,可優先利用礦井涌水作為生產用水,較少取用地表水,對地表水資源影響很小。
 
  (2)對飲用水源地的影響
 
  嚴格執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綠色環保等準入條件要求。正常情況下礦產開發活動能遠離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對其影響較小,但礦山開發發生污染事故時,有可能對飲用水源地造成污染隱患,因此評價要求規劃實施時必須高度重視環境風險防范,做好集中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周邊或上游礦區的事故應急處理,確保飲用水源安全。
 
  4.聲環境影響
 
  在未采取噪聲污染防治措施前、露天和地下開采噪聲影響,規劃區內各工礦企業均位于農村地區,評價要求各建設單位嚴格落實各項目噪聲防治措施,一般情況下能降低噪聲,可減輕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5.固體廢棄物環境影響
 
  礦山建設期工業固體廢棄物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地下開采井巷開拓產生的基建廢石;二是地面施工剝離產生的表土,三是露天剝離、開采產生的廢石。
 
  規劃實施后各礦山運營期礦產資源開發時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主要有剝離表土、廢(土)石和生活垃圾等。各堆場在嚴格執行相關的環保措施后,固體廢棄物對周圍環境影響小。
 
  6.生態環境影響
 
  礦山開發引起的生態破壞表現為:對地形地貌的影響,露天礦開挖后采場將形成較大采坑,外排土場堆積剝離物后將形成人造土石丘,對地形地貌的影響較大;對土地利用的影響,露天礦開采以及排土場對土地資源的壓占,造成土地利用屬性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礦山開采后影響了綠色植物生長發育,改變了動物的捕食、繁殖及棲息環境;對土壤環境的影響,礦山開發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壞,松散的泥土和巖石暴露在地表,大大加劇了土壤的侵蝕風化,造成水土流失,開采礦山的尾礦粉塵飛揚進入土壤,經雨水沖刷淋溶,致使有毒有害成分進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但是隨著生態恢復工作的逐步推進,開采過程中應制定合理的生態修復方案,逐漸恢復、改善區域的生態環境。
 
  (四)預防和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
 
  1.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爆破粉塵:礦山爆破過程中對預爆區灑水預濕,爆破之后礦巖的裝載、運輸、卸礦等生產過程和地點均采取水清洗或噴霧灑水。
 
  鑿巖粉塵:地下開采時井下工作面采取粉塵控制措施,作業人員工作時必須佩帶防塵口罩。
 
  破碎篩分粉塵:實施密封和安裝袋式除塵裝置,皮帶廊、給礦架頭使用噴水控制,地面噴水防止粉塵二次飛揚。
 
  運輸揚塵:采取灑水抑塵措施,汽車應在礦區低車速,減少道路起塵。
 
  尾礦庫采取的防治措施:安裝灑水、噴灑裝置,尾礦庫壩體永久性平臺邊坡及時復墾,尾礦庫服務期滿對庫面及時復墾。
 
  2.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地下水位及礦坑涌水量控制:應采取凍結、注漿等防滲漏措施,防止形成涌水通道,致使水大量涌入井下。
 
  開展礦坑水量計量及水位觀測:加強對周圍地下水動態監測數據分析研究,及時對可能產生的不利情況進行綜合治理。
 
  加強礦區污染源的監測:加強對水源井的管理,嚴禁在水井位置周圍100m 范圍內設置影響地下水環境的設施;對礦區礦井水、工業廢水或生活污水,一定要切實落實處理回用措施,嚴禁就地排放,防止地下水污染。
 
  3.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
 
  生產廢水:需單獨對除礦坑疏干水、選礦廢水以外的其他工業廢水進行簡單處理,回用于露天采區灑水、道路灑水等,禁止直接排入區域內任何地表水體。
 
  廢石淋溶水:在廢石場周邊設置導流渠和集排水設施,以減少廢石淋溶水產生量。
 
  生活污水:根據礦區周邊環境狀況,礦區產生的生活污水經處理達標后回用于道路澆灑或綠化。
 
  4.聲環境影響防治措施
 
  根據《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要求,合理安排運輸計劃和工業場地內設施布局,并結合選取低噪設備,采取減震、隔聲、消聲、吸聲等措施處理后,使礦山開采過程中噪聲污染源對聲環境質量的影響可滿足各類聲環境功能區劃的要求。
 
  5.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措施
 
  廢石堆場、尾礦庫應采取防止粉塵污染的措施。廢石堆場、尾礦庫場地周邊應設置導流渠。運營期應加強廢石堆場、尾礦庫管理,嚴禁危險廢物混入尾礦庫、廢石排土場。服務期滿后及時對尾礦庫和廢石堆場進行復墾。
 
  6.生態恢復
 
  對于臨時占地和新開辟的臨時便道等破壞區,竣工后要及時進行土地平整,耕翻疏松(機械碾壓后的土地,要求深翻地表30—40cm )等土地復墾工作,恢復土地原有實用功能。
 
  工業場地生產、生活設施建設完成后,應根據工業場地布局對其周圍進行綠化,對于工程擾動的邊坡等水蝕強烈的地段,為避免產生新的水土流失,應采取護坡、排水等相應的工程。
 
  按照“達標排放,總量控制”原則,提高礦山“三廢”處理能力和循環利用率,做到礦山“三廢”達標排放。
 
  7.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管控要求
 
  礦產資源開發嚴格落實環評“三線一單”約束機制。堅持“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堅決不批;對位于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等生態紅線保護或環境敏感區以及負面影響生態環境的項目堅決不批;對突破能源、水、土地等資源消耗上線的項目堅決不批”。同時從項目布局選址、資源利用效率、資源配置方式等方面入手,加強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管理。
 
  (五)礦區生態保護修復的合理性
 
  本次規劃分析了礦產開發利用的各個環節對大氣環境、地表水地下水環境、聲環境、固體廢棄物環境和生態環境等方面影響,提出了預防、減輕不良影響的對策措施,提出了礦區生態保護修復與治理的目標。規劃明確了礦區地質環境治理主體責任,強化了對采礦權人主體責任的社會監督和執法監管,檢查結果定期向社會公示。強化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保障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作的有效開展。因此礦區生態保護修復與治理目標的安排具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六)規劃準入條件的有效性
 
  《規劃》準入條件為整個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生態保護修復各個階段確定了控制標準,從而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有效性。
 
  規劃和省規劃相比,提高了建筑用花崗巖、飾面用花崗巖等非金屬礦產的最低開采規模。規劃的實施有利于規范威海市非金屬礦產資源的保護開發,促進區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
 
  (七)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規劃》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和規劃,與地方的相關規劃相協調,規劃的實施有利于促進所在區域經濟發展,但規劃的實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在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生態防護和恢復措施之后,會降低不利影響,均控制在大氣環境、水環境、聲環境、生態環境等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傊?,從環境保護角度評價,規劃方案總體可行。
 
  七、環翠區規劃專篇
 
  環翠區開發的礦產為地熱、礦泉水,按照要求,安排專門章節對未開展規劃的區縣礦業活動進行計劃安排。
 
  (一)環翠區勘查開采保護現狀
 
  1.礦產資源勘查
 
  截至2020年底,環翠區已發現礦種15種,其中能源礦產1種:地熱;金屬礦產5種:銅、鉛、鋅、金、銀;非金屬礦產8種:石墨、磷、滑石、硫鐵礦、白云巖、天然石英砂、蛇紋巖、大理巖;水氣礦產1種:礦泉水。支柱性礦產為地熱,為環翠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源服務保障。
 
  截至2020年底,環翠區共有探礦權6個,其中金礦5個、礦泉水1個,勘查工作程度詳查以上占83.33%。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
 
  截至2020年底,環翠區開發的礦產只有地熱和礦泉水。礦山9個,其中:地熱8個,礦泉水1個。年開采地熱13.6萬立方米、礦泉水3.0萬立方米。重要礦產三率全部達標。
 
  3.生態保護與礦業綠色發展現狀
 
  《威海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18—2025)》實施以來,環翠區已完成“三區兩線”可視范圍內的廢棄礦山治理16 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面積83.12公頃,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率100%; 2013年以來關停露天開采礦山應治理7處,已治理6處,礦山地質環境應恢復治理面積32.59公頃,已恢復治理面積23.19公頃,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率71.16%。綠色礦山建設正積極推進。
 
  (二)2025年規劃目標
 
  1.實施地熱礦產資源統一規劃、科學配置。2025年,主要礦產年開采量地熱控制在93萬立方米,礦泉水9萬立方米。
 
  2.統籌考慮自然保護地、自然保護地外紅線區域和礦業權分布現狀,合理評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兼顧環境保護和礦業權實際,強化勘查開采準入條件,進一步調整優化環翠區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與保護格局。2025年,環翠區礦山總數控制在25個以內。
 
  (三)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保護
 
  1.礦產資源勘查
 
  繼續開展已設探礦權的勘查工作,期望取得突破性的勘查成果。
 
  2.礦產資源開發保護
 
  落實市級發證礦種開采規劃區塊19個,其中地熱18個、礦泉水1個。均為空白區新設。
 
  提高地熱、礦泉水資源從嚴保護意識,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加強部門聯動協作,嚴格規范地熱、礦泉水資源勘查開發監管。
 
  3.生態保護
 
  環翠區屬威海市中心城區,除地熱、礦泉水外,十四五期間不計劃開采山石礦產資源,要加強山體保護和治理。對歷史形成的、因邊坡高陡、礦坑深等原因無法實施生態修復治理措施且仍具備開采條件的廢棄礦山,在有利于生態環境改善前提下,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開發邊界內設置的生態修復建設項目可增設采礦權。結合本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建設需求,設置采礦權4個,面積0.6464平方千米(見附表5  威海市開采規劃區塊表)。
 
  區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綠色礦山建設與礦區生態保護等方面服從威海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要求,相應管控要求及管理措施等嚴格服從市規劃有關內容。
 
  八、規劃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確定目標
 
  各區市政府(管委)是本行政區礦產資源規劃實施管理的責任主體,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規劃實施管理領導責任制,強化領導干部責任意識,督促規劃實施有關部門、責任人逐項抓好規劃目標的落實,及時協調、化解規劃目標實施過程中出現的矛盾與困難。
 
  (二)考評結合、實施評估
 
  各區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加強《規劃》落實情況的調研、監測、統計和分析,定期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完善規劃實施工作安排,為礦產資源管理決策和規劃調整提供基礎信息和依據。《規劃》的調整經批準機關同意后生效。
 
  (三)監督檢查、公眾參與
 
  健全規劃監督檢查制度,強化對規劃重點區域礦產勘查開發活動的監督管理。及時糾正違反規劃行為,必要時會同有關部門開展聯合督查,對違反法律法規和礦產資源規劃的勘查開采行為要依法查處。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強化檢查措施,發現不符合規劃的,及時予以糾正,確保《規劃》全面細化落實。
 
  (四)加強宣傳、科技管礦
 
  做好礦產資源規劃的宣傳解讀,提高社會各界對礦產資源規劃的認知度,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礦業經濟發展。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規劃數據庫,建成覆蓋全市域的具有信息管理、分析查詢、監測評價和輔助決策功能的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提高規劃管理效率和社會化信息服務水平,提升地質資料社會服務水平,為礦產資源規劃實施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錯過行業資訊?

訂閱 智能制造網APP

一鍵篩選來訂閱

信息更豐富

推薦產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機嵌入式系統工業以太網工業軟件金屬加工機械包裝機械工程機械倉儲物流環保設備化工設備分析儀器工業機器人3D打印設備生物識別傳感器電機電線電纜輸配電設備電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請發送郵件至:(郵件標題請備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聯系電話0571-89719789
工業4.0時代智能制造領域“互聯網+”服務平臺
智能制造網APP

功能豐富 實時交流

智能制造網小程序

訂閱獲取更多服務

微信公眾號

關注我們

抖音

智能制造網

抖音號:gkzhan

打開抖音 搜索頁掃一掃

視頻號

智能制造網

公眾號:智能制造網

打開微信掃碼關注視頻號

快手

智能制造網

快手ID:gkzhan2006

打開快手 掃一掃關注
意見反饋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江县| 敦煌市| 肃宁县| 鲜城| 前郭尔| 泗洪县| 宜章县| 隆安县| 南开区| 奇台县| 英山县| 吉首市| 喀喇沁旗| 正宁县| 诏安县| 怀仁县| 海口市| 东海县| 杭锦后旗| 瑞金市| 湾仔区| 蒲城县| 砀山县| 福贡县| 炉霍县| 鹿泉市| 桃江县| 钟祥市| 二手房| 青冈县| 新乐市| 临潭县| 冷水江市| 和顺县| 丹凤县| 邓州市| 和龙市| 裕民县| 玉树县| 通化市| 溧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