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EF預計,到2026年,隨著中國和美國的電動汽車銷量猛增,全球電動乘用車銷量將從去年的1050萬輛飆升至2700萬輛左右。這抵消了歐洲電動汽車銷量增長放緩的影響。在歐洲,供應鏈緊張和生活成本危機正在影響電動汽車的需求。
雖然全球內燃機乘用車的銷量在六年前已經達到峰值,但要淘汰目前道路上大約13億輛內燃機乘用車還需要時間。到2050年,全球約30%的汽車仍將是汽油和柴油車。此外,全球重型商用車的脫碳之路預計將落后于轎車,到2025年只有32%的重型商用車可以實現脫碳。
因此,以Colin McKerracher為首的BNEF分析師在6月8日發布的年度電動汽車展望(Electric Vehicle Outlook)報告中寫道,對零排放卡車的投資“應該成為政策制定者的優先事項”,“公路運輸脫碳需要所有人齊心協力。”
從通用汽車到大眾汽車等車企被迫跟上日益收緊的排放法規,重新對工廠進行升級改造,生產具備不同續航里程的純電動車型。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競相吸引投資,以建立新的制造業集群——主要是電池工廠,但也包括采礦、加工和回收業務。
到目前為止,美國電動化轉型進展緩慢,但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簽署的一攬子清潔技術補貼方案正在加速支出。根據BNEF的數據,到2026年,電動汽車在美國乘用汽車市場的份額將增加兩倍以上,達到28%。與此同時,電動汽車將在中國和歐洲進一步普及,市場份額將分別攀升至52%和42%。
向電池動力的轉變(每天已取代150萬桶石油)將導致道路燃料需求在四年內達到峰值。這也在加大其他領域的壓力,比如鋰離子電池領域,去年鋰離子電池價格首次上漲。BNEF預計,全球在創新方面將帶來更節能、更強大的新型電池化學物質。
即便如此,BNEF預計如果未來20年沒有新發現,鋰也可能成為供應鏈的風險所在,需要全球更多的投資。BNEF表示,由于成本原因,氫在大型鉆井平臺脫碳、提供快速燃料補充時間和可運輸性方面的作用仍存在不確定性。
為了實現BNEF展望的凈零設想,到2050年,全球對充電基礎設施的投資將高達3萬億美元。報告稱,拿下市場最后10%至20%的份額尤其具有挑戰性。
“全球各國需要大幅擴大對充電基礎設施的支持,包括偏遠地區和其他服務不足的地區,”BNEF寫道。“密集的公共充電網絡可以幫助緩解消費者的“里程焦慮”,從而減少電池原材料供應方面的壓力。”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