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華為開發者大會(HDC 2023),最值得關注的無疑是鴻蒙4(HarmonyOS 4)的發布,及其接入盤古大模型后的能力表現。
要知道,盤古大模型擁有千億參數,包括自然語言大模型、視覺大模型、多模態大模型等系列大模型,可以用于鐵路、氣象、代碼開發、數字內容生成等多個領域。
一個月前,華為發布了盤古大模型3.0;而一個月后,HarmonyOS 4宣布接入盤古大模型,并開啟公測。
拿智能語音助手小藝來說,有了盤古大模型的加持,理論上就可以提升邏輯推理、人機交互等方面的能力。8月2日,余承東發布了一條微博,用來預熱HDC 2023。后經他指出,該微博由小藝代發。
效果有點類似科大訊飛的AI大語言模型訊飛星火。
大概到今年年底,小藝會正式融合AI大模型的能力。升級后的小藝表現究竟會如何,還需體驗過后再下判斷。
而說回到這場發布會,有數碼博主形容“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開早了兩個月,卻落后一個時代。”為什么這么說?
WWDC 2023召開前夕,小編曾接到一個重要(熬夜)任務。本打算寫一篇譬如“蘋果也加入了ChatGPT陣營”的選題稿,沒成想人家就壓根沒提。
不過,最近傳出蘋果正在悄悄訓練自家的大語言模型。
彭博社最先爆料了這條消息。說蘋果很著急,尤其自ChatGPT爆火,人工智能被越來越多地提及,蘋果也終于耐不住了。
建立自己的大語言模型框架“Ajax”,并在此基礎上創建了一個聊天
機器人服務,也就是“Apple GPT”。
在最近的采訪中,庫克說到一點,蘋果多年來一直研究人工智能技術,包括生成式AI。同時蘋果在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資金。2022年蘋果研發費用高達262.51億美元,雖然不知AI研發支出占比幾成,但庫克表示未來會繼續投入。
而外界看到的是,從Siri推出后,蘋果就沒有發布過重磅的人工智能技術或者產品。再者,Siri現階段的競爭力已經快要被國產新品淹沒。
果鏈分析師郭明錤就表示,蘋果的生成式AI技術的進展明顯落后于競爭對手,而且沒有跡象表明該公司有計劃在2024年推出其AI服務。
像被“鴿”了許久的5G iPhone,Apple GPT何時能夠到來真要打上一個問號。 也許在蘋果心里,其最大的人工智能單品Apple Car沒來之前,一切都只能算伏筆。
其實,大家之所以期待蘋果在大模型方面的成績,無非是因為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越來越多地關系到出行和生活。
往大了說是智能駕駛和智慧座艙,具體點是導航地圖、語音助手等等應用。若用上大模型,后面便可以進行人工智能改進。
在用車體驗上,大模型的最終目的比起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研發成本,或許更直接的作用是讓機器可以更聰明、更靈活、更加接近人的思維。比如行業已有多家自動駕駛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
以ChatGPT的競品文心一言來看,上車速度已明顯加快。本月初,百度Apollo宣布長城汽車、億咖通科技成為首批文心大模型智艙應用的探索伙伴。
據悉,百度Apollo分別和長城、億咖通科技圍繞車載交互場景開展探索和實踐,完成了多項創新功能在量產車型平臺上的驗證。
當然華為的盤古大模型也不甘落后。隨著HarmonyOS 4接入盤古,更多車端應用也將迎來大模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