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海洋有著許多奇特的生物形態,但隨著地質年代的流逝,其中的大多數生物都已滅絕殆盡。這些遠古生物留給我們的只有少量化石紀錄,科學家一直在努力探索這些滅絕生物的奧秘,揭開地球漫長生命進化史中的一隅。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科學家最近使用軟
機器人技術“復活”了一種存在于4.5億年前的遠古生物——側囊蟲。這項研究為人類打開了一扇了解遠古生物的新窗口,也將軟機器人技術引入古生物學研究的創新領域。
側囊蟲是一種生存在4.5億年前,遠早于第一批恐龍出現的古老海洋生物。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小組利用化石線索設計了側囊蟲的軟機器人復制品。他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論文中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首先通過對側囊蟲化石的觀察,對其身體結構和移動附肢進行了精確的測繪與建模。他們將這些結構參數輸入計算機,構建了一個側囊蟲的三維虛擬模型。基于這個模型,研究人員可以模擬側囊蟲在海底不同方式的運動。
在計算機模擬的基礎上,研究團隊進一步使用軟機器人技術來打造側囊蟲的物理復制品。軟機器人由柔性材料制成,可以像生物體那樣實現柔軟的運動。研究人員使用3D打印和柔性聚合物材料,按照化石測量結果來制造類似側囊蟲移動附肢的柔軟結構。
最終,他們制造出一個可以在試驗臺上爬行的側囊蟲軟機器人模型。這個模型的運動方式與計算機模擬結果高度吻合,表明研究人員成功復制了這一滅絕生物的基本運動學特征。
借助軟機器人模型,研究人員對側囊蟲的運動方式進行了深入探究。結果表明,側囊蟲可能主要依靠管狀移動附肢在海底進行運動,這種附肢的擺動推動可以產生向前的力。同時,側囊蟲也可能進行大范圍的掃掠式運動,用身體兩側的附肢在海底進行擺動,以獲得更高的平均移動速度。
研究還發現,移動附肢的長度對側囊蟲運動能力有重要影響。模擬結果顯示,隨著附肢長度的增加,側囊蟲的平均移動速度也呈指數級上升,這為科學家提供了重要啟示,有助于了解早期生物運動結構的演化。
人類文明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長河中不過瞬息。要探索生命漫長的進化歷程,我們需要展開想象的翅膀,借助科技的力量來重構已滅絕生物的遠古畫卷。
軟機器人技術為實現這一目標帶來了新的希望。不同于傳統堅硬的機器人,軟機器人模擬生物體的柔軟特性,能夠以更加生物化的方式來復制運動,這為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工具,用來探究那些只留下骨骼或輪廓的古生物。
而側囊蟲軟機器人模型證明了這種技術的可行性和潛力。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科學家可以通過這種方法來重現越來越多古老物種的運動原理,包括那些形態極為怪異的生物,這將大大拓展我們對地球生命演化歷程的認知,揭開生命奧秘的更多面紗。
當更多“電子化石”重現古生物的生命跡象時,我們將有機會不僅從化石標本中,而且從它們靈活運動的投影中,感受到跨越億萬年的生命心跳。這是技術進步賦予我們的驚人機遇,也將推進人類文明對自然和生命的理解。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