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消息,今年6月,亞馬遜云科技與包括深圳天使母基金、上海臨港科創投、啟明創投、紀源資本、五源資本、高榕資本、金沙江創投、真格基金、梅花創投、香港科技園公司在內的28家創投與產業機構合作,共同推出了“亞馬遜云科技創業加速器”,針對初創企業深度賦能。
隨即啟動的首期“亞馬遜云科技創業加速器”聚焦于當下火熱的 “AI賦能行業變革”。經過招募、申報、培訓、孵化等一系列操作后,近期,創業加速器首期營成功舉辦了結營儀式。
在這一場全球云計算龍頭主導的 “AI賦能行業變革”的創業加速營中,創業企業、亞馬遜云科技、投資機構之間到底碰撞出了怎樣的火花,
有哪些未來可能會觸發行業變革的AI原生應用或idea產生,對身處生成式AI應用開發創業洪流中的創業者們又有哪些啟發?
不妨花點時間看看。
“亞馬遜云科技創業加速器”如何運作?
亞馬遜云科技大中華區戰略業務發展部總經理顧凡介紹道:“亞馬遜云科技設立創業加速器的背后有一個深層次的想法,就是實現三個層面的連接。
第一個連接是與亞馬遜云科技的連接;希望通過技術幫助初創企業選對工具,盡量把人和錢投入到業務模式以及業務應用上,并把這些初創企業真正納入到亞馬遜云科技的生態合作伙伴中,幫助它們渡過創業的早期和中期階段,真正贏得一些頭部的企業級客戶。
第二個連接是與大企業和創投及產業機構的連接;傳統行業真正自己生出數字化的能力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更快的還是將初創企業的既有能力與大企業的場景相結合,也可以加速產業的數字化。
第三個連接是初創企業之間的連接;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單憑自身的一個解決方案和產品,就完全落地客戶生成式AI應用的解決方案。創業加速器希望讓初創企業之間能建立連接,形成優勢互補,共同開發滿足客戶不同需求的解決方案。“
顧凡向TechWeb強調,通過完成上述連接,最終讓創業加速器如同一個平臺,有效實現入營企業、創投與產業機構與亞馬遜云科技的三方共創:
首先,創投與產業機構在前期招募的過程中會推薦優秀的初創企業入營。
第二,參與授課的來自創投與產業機構的導師都有非常豐富的行業經驗,從移動互聯網時代到如今的生成式AI時代,他們有著對初創獨特、全面的洞察,能夠幫助入營企業拓寬視野、少走彎路。
第三,創投與產業機構有著深厚的大企業資源,能夠幫助初創更好地理解行業客戶的真實需求和痛點,并幫助他們對接到更多商機。
以首期創業加速器為例,首期關注 “AI賦能行業變革”,提供了28門定制課程,覆蓋初創企業全成長周期最關注的話題,并邀請近40位亞馬遜云科技內部專家、創投機構和產業技術大咖,從前沿技術賦能、創投網絡資源、全球業務拓展和創新文化賦能四個方面為初創提供支持。
首期營取得哪些成績?
TechWeb關注到一個細節,首期營在招募時計劃是25家初創企業,但是實際上首期共有30家初創企業入營。
顧凡透露,“最初設立的每期招募數量標準是沿用亞馬遜云科技全球加速器項目的標準,也就是25家左右。本次加速器實際報名的上百家企業中,最終入營的30家企業都符合評估標準。從資源的角度上來說,我們也非常愿意為更多合適的初創企業提供賦能和支持,幫助它們加速發展,因此我們最后錄取的是30家企業。”
首期營的30家初創企業經過加速器后,目前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進展:
1、全部30家入營初創企業均獲得了亞馬遜云科技提供的技術資源支持,助力他們加快生成式AI產品技術驗證和落地;
2、20家初創企業已經與大企業和創投機構對接,針對業務發展、融資機會等話題探討可能性;
3、11家入營企業加入了亞馬遜云科技合作伙伴網絡,未來將有更多機會與亞馬遜云科技一起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
4、還有11家入營企業之間通過加速器有機會進一步探討潛在業務合作的機會。
“應用為王” 觀察到哪些AI創業機會?
機會一、生成式AI創業熱潮向應用與工具鏈集中,亞馬遜云科技首期創業加速器中,做生成式AI業務的入營初創95%都在應用和工具鏈方面發力,并且在行業縱深和技術縱深上有所加強。
機會二、亞馬遜云科技首期創業加速器中,96%的初創企業均表示有出海計劃或者已有海外布局。
為何創業企業會聚焦在“生成式AI應用和工具鏈”的開發中,對此,顧凡認為:“‘百模大戰’會慢慢地進入到一個收斂階段。歷史一次一次地告訴我們,最終是‘應用為王’。當大模型成為一個基礎設施之后,尤其是To B之后,應用才能解決企業真正的業務問題。”
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張予彤則表示:“隨著基礎模型不斷成熟,會有新的‘殺手級’的應用不斷地隨著技術能力的提升而研發出來。但這些應用最后如何跟各行各業真正結合在一起,以及應用開發者真的能夠體會到應該怎么去用現在的模型能力做出一個新的體驗,都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我們認為在未來至少兩三年里面,會不斷有新的應用涌現,并基于這些模型能力不斷地演化。另外,我覺得在模型和應用之間還有很多能夠把這兩個方向連接起來的工具層的機會,我們也能看到更多的公司參與到這個研發的過程中來。”
在百模大戰中,初創企業,很難在算法、模型這些方面形成護城河,產品迭代速度和快速落地產生商業價值才是制勝關鍵。
而在出海方面,幫助中國企業出海也一直是亞馬遜云科技的核心戰略之一,也是亞馬遜云科技的優勢之一。創業企業與其只在國內卷,不如放眼全球市場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打開思路 首期營優秀AI創業公司舉例
創企一:本期入營企業Jina AI于 2020 年 2 月成立,致力于多模態AI技術的研發。
Jina AI團隊打造了一系列基于大模型的應用,最主要的就是PromptPerfect工具,通過使用大模型實現對提示詞的自動優化,解決開發者寫提示詞的痛點。目前已累計幫助全球超過21萬位開發者優化了240多萬條提示詞。
同時,針對大模型落地的主要場景RAG應用,Jina AI利用自己在向量檢索領域多年的積累,推出文本向量模型jina-embeddings-v2,提升RAG應用的準確率,從而解決大模型存在的知識注入和幻想的問題打造解決方案。Jina-embeddings-v2作為全球第一款支持8k輸入長度的開源向量模型,在發布后的3周內,已累計被下載超過13萬次。
對于創業動機,Jina AI 聯合創始人兼 CTO王楠表示:“大眾的預期和企業現在真正能做的事情之間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生成式AI應用想要在行業內真正落地,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這對創業企業也是一個很大的機會點。對我們來說,我們看到在填補差距的過程中有很多工具鏈上的環節是有缺失的,目前也沒有一家公司能夠覆蓋整個生成式AI的工具鏈,所以我相信大家都希望能共同建立起整個工具鏈。”
在這幾個月的加速器期間,亞馬遜云科技初創團隊幫助Jina AI 連接了亞馬遜云科技的各個部門,并讓Jina AI 成功地加入了亞馬遜云科技合作伙伴網絡,同時也幫助Jina AI 完善Jina-Embeddings-v2這個向量模型,并成功在Amazon SageMaker平臺上線,王楠認為:“這對我們下一步商業化也有非常大的作用。”
創企二:本期入營企業熵簡科技一直專注在智能投研方向,業務核心是利用大數據和 AI的技術手段,為金融資管機構提供先進的技術方案,幫助他們實現更高的收益。熵簡科技利用生成式AI實現了金融行業智能投研方面的突破,把以往想不到的、或者技術上不太可實現的,轉變成能夠落地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熵簡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TO李漁表示:“金融投資的本質是基于時間維度做價值預測,核心就是要賺取預期差的錢,這個預期差來自于信息不對稱和認知不對稱。從業這么多年來,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AI技術讓機器智力第一次有機會接近專業投資經理的水平,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相變點。無論是從我們自己大量的實踐中,還是從OpenAIGPT 1一直到GPT 3的演進過程中,我們意識到如果確保算力和數據足夠,機器投資經理可以讓機構在信息不對稱與認知不對稱形成巨大的競爭優勢。”
對于加入亞馬遜云科技加速器,李漁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能夠讓我們和亞馬遜云科技的市場和技術等優秀團隊深入地接觸,在過程中學習到了包括基礎設施層面和行業應用的知識。同時我們雙方也可以進行優勢互補。通過雙方的合作,能夠形成聯合解決方案,并通過云上部署的方式更快地為最終用戶提供服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增量的點。”
創企三:本期入營企業Sanuker是一家專門幫助中國出海品牌在海外主流通訊軟件上建立AI聊天
機器人的初創企業,其聊天機器人可提供24小時智能服務,從產品推薦、疑問解答到購物協助,全面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目前,Sanuker的業務已覆蓋西班牙、墨西哥、中東、澳洲、印尼和馬來西亞,服務超過1萬個品牌。
創企四:入營企業GONEX為全球化發展企業提供AI驅動的數字化全球員工管理的一站式人力資源解決方案,業務遍及超過100國家和地區,提供名義雇主、全球薪資服務、靈活用工國際派遣等服務產品。
通過加速器,亞馬遜云科技為Sanuker和GONEX 提供了針對性的海外業務拓展指導和支持,幫助他們加入亞馬遜云科技合作伙伴網絡,制定進入新地區的計劃,并與更多的大企業進行對接。
“亞馬遜云科技創業加速器”首期已經結營,后續何時會再啟動,目前尚不知。TechWeb也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