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風口之下,行業蓬勃發展,我國AI核心產業的規模在2023年已達5787億元,2024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提出了開展“人工智能+”的行動計劃,標志著AI產業加速邁入規模應用的新階段。
同時,AI對專業人才的渴求是空前的,一方面是素質,一方面是數量。預計到2030年,中國AI人才需求量將達到600萬人。
但是當下,AI人才缺口是相當巨大的,目前國內外大學和現有頂尖人才儲備不過200萬人,而大量的高素質AI人才,不僅來自高科技企業,更需要從各大高等院校的教育中走出來。
從上世紀90年代就積極投身教育和產教融合事業的Intel,順應行業和社會趨勢,通過企校融合、產教融合、產學合一,樹立了新型AI教育的標桿。
通過與武漢工程大學、北京聯合偉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民郵電出版社合作,Intel首次將院校、伙伴、行業出版機構四方組合在一起,共同建立“Intel數字化能力培養示范中心”,聚齊了實訓中心、師資教材、前沿技術、生態方案等各方面要素,推動AI產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一方面,Intel與武漢工程大學、聯合偉世完成了AI 應用型人才培養綜合解決方案的落地實踐。
另一方面,Intel聯合人民郵電出版社,將于今年10月推出AI理論與應用實踐相融合的新形態精品教材。
多管齊下,進一步促進產學融合,全鏈路賦能高校AI教育,加速 AI實際應用與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讓人才從產業中學習、到產業中應用、為產業而發展。
武漢工程大學副校長喻發全表示:“產教融合,賦能新工科,是響應 AI+產業賦能升級的時代機遇。我們希望能夠引入更加豐富的AI解決方案組合和強大生態系統,加速教育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培養更多具有工程創新能力和適應未來變化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
↑↑↑各方領導合影留念,左起依次為:人民郵電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高等教育理工分社副社長稅夢玲、武漢工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組織部部長馬小龍、武漢工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喻發全、英特爾中國人工智能首席架構師夏磊、北京聯合偉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廷瑞
武漢工程大學是一所特色鮮明的湖北重點建設高校、多科性教學研究型大學,前身是1972年創建的湖北化工石油學院,2006年更名為武漢工程大學,擁有9大學科門類、73個本科專業、2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
學校面向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一本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6萬人,其中研究生6000人,專任教師1300余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雙聘院士”、國家杰出青年等高層次人才30余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技術機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76個省部級平臺。
早在 2006 年,武漢工程大學就已經開辦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并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計劃。
2019年,武漢工程大學正式成立了獨立的人工智能學院,推進“AI+專業”試點改革,以學科優勢,發展產教融合新模式。
近年來,武漢工程大學的學生,尤其是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學生,在“挑戰杯”、“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華為ICT大賽、大學生
機器人大賽等有影響的國家級和世界級競賽中,獲得了各類獎項100余項。
尤其是2002年5月,武漢工程大學(當時還叫武漢化工學院)的機器人足球隊,首次在第七屆世界杯機器人足球大賽中獲得了冠軍。
幾個小機器人在被各種研究之后,至今還駐留在校史展覽館中。
在AI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設立實訓中心,加強產學研融通合作,打通科研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創新。
另一方面,企業也要與學校教育緊密聯系,深化校企合作,通過提供智能化場景案例和解決方案等方式,增加對學生實際經驗的培育。
就是在這樣共同的人才培養愿景下,Intel、武漢工程大學與多方合作伙伴合作,按照“端邊云”一體化方案,打造了武漢工程大學AI創新實驗室。
該實驗室以Intel提供的硬件終端為基礎,聚齊了算力、算法、數據、場景等AI發展的核心要素,還特別加強了生成式AI(AIGC)的技術應用,為學生提供了更具實操性和場景化的學習平臺。
聯合偉世作為AI教育的先行者,致力于提供AI應用型人才培養解決方案,包括教學科研平臺、教學實訓課程、實訓裝備、開發套件,涵蓋 “課程”、“實訓”、“比賽”和“認證”四部分組成的AI教學四部曲,加速培養AI應用型人才走向一線。
同時,聯合偉世在AI教育領域與Intel緊密合作,獲得了Intel全球青少年數字化能力培養和未來建設者數字化能力培養項目的授權,并在高效推進OpenVINO AI應用技術技能認證工作。
目前,聯合偉世的AI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已經在近百家學校落地應用,AI訓練師培訓認證方面還得到了北京市海淀區相關部門的認可、授牌以及指導。
優質的教學也離不開精心打磨的教材。
今年10月,人民郵電出版社聯合Intel打造的AI理論與應用實踐相融合的新形態教材將會正式出版。
該教材分為七冊,涵蓋人工智能、神經網絡學習、機器學習、自然語言等AI前沿技術,匯聚中國科學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蘭州大學等六所頂尖學府的高水平專家智慧,深度融合理論精髓與應用實踐,讓教學更貼近實際,更具指導意義。
2019年至今,Intel在教育投入方面的側重,已逐步轉變為“產學協同培養數字化人才”。
Intel的數字化能力培養項目(Intel Digital Readiness),已經在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程度的實施,還有經過全球各國驗證的全套課程體系、配套實踐案例。
在教育部的指導下,Intel已經連續7年開展AI人才國際培養項目,并在各大高校中設立人才培養基地。
AI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Intel不僅提供了全套教育解決方案,更提供了針對性的課程體系建設、師資建設、學生競賽、國際交流等全鏈路的人才培養的活動。
而這一切舉措的背后,離不開Intel在硬件和軟件方面的持續創新。
硬件上,最新的酷睿Ultra處理器集成NPU神經網絡處理單元,與CPU和GPU一同加速AI教學應用所需的AI算力。
至強W系列臺式機和工作站處理器,憑借多核心、高主頻、強算力優勢,為AI訓練和推理提供更高效的深度學習加速,支持機器學習、數據分析、深度學習等AI工作負載需求。
至強W工作站還內置AILearning學習平臺,提供多種AI開發虛擬環境和框架工具,并預置《AIGC應用與實踐》等多套AI相關課程,實現從入門到實踐的完整學習體系。
軟件上,Intel為AI教學提供了OpenVINO工具包,開放視覺推理和神經網絡優化,充分利用Intel推理引擎,優化深度學習,一次編寫即可在廣泛的設備和AI應用中進行部署。
教育興,則產業興,則國家興。
在政策支持、企校協同的發力下,AI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已逐漸發展成熟。
再加上Intel這樣有技術實力、有社會責任心的高科技企業的助力,教育和AI深度融合的速度必然越來越快,質量必然越來越高,而隨著應用型人才不斷培養和輸出,AI產業和應用的融合也必將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