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全國鐵路在西南地區“兩省一市”(四川、貴州、重慶)率先開展了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試運。其中,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弗迪電池兩家企業參與。
這一舉措在行業內外引起廣泛關注。在此之前,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鐵路運輸尚未在國內開放。此次試運成功,實現了鐵路運輸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的“零突破”,標志著正式開啟了“鐵路運輸新模式”。
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指出,在動力電池國際競爭中,運輸配套服務也是重要一環。汽車動力鋰電池開啟鐵路運輸時代,對構建高效率、低成本的動力運輸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此外,借助鐵路運輸帶來的優勢,搭配鐵海聯運、鐵鐵聯運等方式,將極大增強動力鋰電池作為“新三樣”代表的出口競爭力。
寧德時代、比亞迪“打頭陣”
據悉,此次動力電池鐵路試運共有三條線路,分別為貴州貴陽至上海、四川宜賓至上海,以及重慶至廣西北部灣。
其中,貴陽至上海和宜賓至上海兩條線路承運的是寧德時代動力電池,而重慶至廣西北部灣所承運的動力電池則由比亞迪生產。
蓋世汽車了解到,物流運輸主要包括公路、鐵路、水路、航空運輸這四大類。根據《2023年動力電池運輸行業發展報告》的相關數據,道路運輸(主要是公路運輸)是目前國內動力電池的最主要運輸方式,約占90%。
據寧德時代公開提到的數據,相比國內動力鋰電池道路運輸占比超九成,歐洲和北美的鐵路運輸占比已經達到了20%。
不過,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通過公路運輸,存在夜間及節假日期間,危險貨物運輸車輛被部分限制在高速公路通行,造成物流不穩定、且成本較高的情況。
如果進行鐵路運輸,不僅可有效減少因交通擁堵、惡劣天氣等不可預測因素導致的電池供應延遲、大幅降低生產線停滯風險,更能充分保障整車生產連續性和穩定性,確保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安全、高效運轉。
此前,動力鋰離子電池鐵路運輸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鐵路運輸法規不完善、對動力鋰離子電池操作嚴格的安全要求以及特殊的包裝規定等。
蓋世汽車了解到,早在2021年,比亞迪已經著手籌備了專項項目組,匯聚來自產品研發、包裝、法規、消防及物流等多領域專業人才,專注于解決動力鋰離子電池鐵路運輸的挑戰,致力于開發更高效、環保的運輸解決方案。
同樣,寧德時代一直在積極推動鋰電池鐵路運輸。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早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其中一份提案就涉及鋰電池運輸這一熱點議題。
據悉,寧德時代積極參與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鋰電池鐵路運輸試點工作,分別在今年6月5日、15日針對鋰電池鐵路集裝箱相繼完成“熱失控”“鐵軌沖擊”等多項測試,在產品安全性、穩定性、包裝方式、箱內固定方式等表現優異。
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簡稱“動力電池創新聯盟”)發布的最新數據,今年1—10月,寧德時代裝車量為183.02GWh,占總裝機量市場份額為45.40%,比亞迪裝車量為100.67GWh,占總裝機量市場份額為24.97%。兩家企業的總裝機量已經達到了市場份額的70.37%。
作為動力電池行業的“領頭羊”,寧德時代與比亞迪的一舉一動,都暗含行業的新風向。如今,兩家企業參與并完成鐵路運輸汽車動力鋰電池試運行,無疑為自身產品的競爭力再添驗證,同時也為行業之后的大規模推廣開了好頭。
開啟鐵路運輸時代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動力電池是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為增強動力電池產業鏈的韌性,相關政府部門對運輸配套服務的能力很是關注。
事實上,早在此前9月份,交通運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務部、應急管理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鐵路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消防救援局、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十部門已經印發了《關于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運輸服務和安全保障能力的若干措施》(簡稱《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指出,力爭到2027年,動力鋰電池運輸的堵點卡點進一步打通,運輸效率穩步提升,綜合運輸結構進一步優化,運輸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保障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鋰電池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為更好服務外貿“新三樣”,全力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十部門聯合發文,足以可見動力鋰電池運輸服務和安全保障重要性之強、涉及面之廣。具體來看,《若干措施》聚焦強化動力鋰電池本質安全、增強綜合運輸服務效率、提升運輸安全管控能力、推動國際供應鏈提質增效,并根據統籌謀劃、綜合部署,提出了15個方面的具體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增強動力鋰電池綜合運輸服務效率,《若干措施》指出要加快推進動力鋰電池鐵路運輸。要求國鐵集團、交通運輸部、國家鐵路局按職責分工負責,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鐵路安全運輸條件,明確貨物范圍、檢測要求、包裝要求、集裝箱技術條件、場站技術條件、運輸組織要求、作業和管理要求等。此外,還提到要在備條件的場站開展動力鋰電池鐵路試運,以及研究推進動力鋰電池國際鐵路聯運。
可以說,此次鐵路運輸汽車動力鋰電池實現“零突破”,正是落實《若干措施》相關部署的重大一步。
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由鐵科院牽頭研發了40英尺鋰電池專用集裝箱,并配套制定了集裝箱鋰電池運輸條件和裝運方案,有效降低了運輸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如果采取鐵海聯運、鐵鐵聯運方式,則可實現全天候、大批量運輸。
重慶市政府口岸物流辦相關負責人更是表示,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鐵路運輸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先行先試,將有利于通道創新引領助力物流提質降本增效,提升通道貿易水平,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為電池“走出去”提供新路徑
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與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被并稱為中國制造“新三樣”。目前,“新三樣”正在以高技術、高附加值、引領綠色轉型的特征成為我國出口的新增長點。
如今,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實現鐵路運輸后,為企業產品“走出去”,提供了一條安全、便捷、經濟的新物流路徑。
根據動力電池創新聯盟的數據,今年1—10月,我國動力電池累計出口量為103.3GWh,占總出口量的70.8%,累計同比增長2.7%。
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口方面,動力鋰電池目前主要依賴海運。然而,海運存在著諸多短板。比如,當前海運能力已越來越難以滿足我國動力鋰電池日益旺盛的出口運輸需求,導致運輸費用和時間成本遠高于一般貨物。此外,我國與國際接軌的海運規則相對滯后,給動力鋰電池“出海”造成“卡點”。
而海運過程的安全保障也存在不確定性。2023年底,裝載大量鋰離子電池的美國圣迭戈“天才之星11號”商船便因發生火災,被美國海事局勒令停留在阿拉斯加一個港口3公里處,所幸該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因此,為鋰電池打通海運之外的其他運輸途徑,意義非凡。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直言,動力鋰電池鐵路運輸實現“零突破”,之后可實現國內動力鋰電池運輸與中歐班列銜接,將提高我國鋰電池產業全球競爭力。
以中歐班列為例,其只需10—20天即可將貨物從中國送達歐洲,且運輸路徑/時間固定、可追蹤,可靠性、靈活性較海運更高,途中更容易管控潛在風險。目前,推動動力電池國際鐵路運輸的“呼聲”日益高漲。
據報道,截止到11月15日上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0萬列,發送貨物超1100萬標箱,貨值超4200億美元。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我國動力電池出海也迎來了“加速度”。此次動力電池實現鐵路運輸,既能鼓勵企業,又能振奮行業。有了這條“走出去”的新路徑,產業后續發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