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光伏龍頭通威股份(600438.SH)發布公告稱,決定終止對江蘇潤陽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潤陽股份”)的意向性增資。此次收購計劃的終止,標志著這場備受矚目的光伏行業并購案已正式宣告流產。
早在半年前,2024年8月,通威股份宣布擬以不超過50億元收購潤陽股份不低于51%的股權,交易完成后后者將成為其控股子公司。
這一交易因金額巨大被稱為光伏行業“史上最大并購案”,引發市場對行業整合的強烈預期。
根據此前協議,通威股份計劃通過“兩步走”策略完成控股:首先由潤陽股份間接股東江蘇悅達集團增資10億元,隨后通威再通過現金增資及股權收購完成控股。交易核心目標是整合潤陽股份在泰國、越南等地的海外產能及美國市場渠道,強化通威的全球化布局。
然而,2024年11月,潤陽股份被曝泰國工廠停產,疊加與天合光能的專利訴訟糾紛,其估值及交易風險引發質疑。盡管雙方持續磋商,但2025年2月14日,通威股份公告稱“部分商務條款未能達成一致”,最終終止交易。
潤陽風險暴露部分條款現分歧
根據公告透露,通威股份與潤陽股份的收購交易存在核心分歧,雖未具體公開,但業內普遍認為與潤陽股份的資產質量及行業下行壓力有關。
其一,商務條款分歧:通威股份在公告中表示盡管雙方進行了多輪溝通,但在關鍵商務條款(其中可能包括定價、責任分擔等)上難以達成一致。
其二,標的公司風險暴露:潤陽股份2024年電池片出貨量跌出全球前五,且面臨泰國產能停產、美國市場面臨專利訴訟等風險,其海外渠道優勢被削弱。同時,潤陽近幾年來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一直在75%以上(2023年為78.84%),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疊加IPO失利,財務壓力顯著。此外,行業技術迭代加速(如PERC向TOPCon轉型),潤陽大量PERC產能需技改,進一步降低其資產吸引力。上述風險可能會影響通威股份對其的估值和整合預期。
其三,行業寒冬下的戰略調整:2024年,光伏行業正面臨周期性低谷,市場環境嚴峻。多晶硅價格經歷劇烈下滑,導致行業內企業普遍陷入虧損境地。通威股份預計其全年凈虧損將達到70億至75億元,亟需采取有效措施以遏制財務惡化。在此背景下,收購高負債企業無疑可能進一步加重其財務負擔。
綜合考量多種風險因素,通威股份決定終止對潤陽的巨額收購計劃,這一決策體現了公司在當前形勢下的理性與審慎,無疑是明智之舉。
千億光伏巨頭與“失意者”的碰撞
資料顯示,通威股份是全球多晶硅及電池片龍頭,總市值近1000億元。近年加速垂直一體化,2024年多晶硅產能超90萬噸,電池片產能157GW,組件產能約93GW。公司規劃在2024-2026年間,將高純晶硅產能提升至80-100萬噸,太陽能電池產能提升至130-150GW,組件產能提升至80-100GW。
然而,在業績方面,其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下降38.7%,凈虧損達40億元,全年預計虧損70億至75億元,主要受產品價格下跌和資產減值影響。
另一方面,潤陽股份業務涉及多個光伏產業鏈環節,但目前面臨海外工廠停產、專利訴訟及IPO募資失敗等困境,導致其估值縮水。盡管如此,潤陽仍具備多晶硅產能超13萬噸及電池片產能57GW(含待技改25GW PERC產線)。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通威終止了對潤陽的收購,但雙方擬就潤陽旗下內蒙古、寧夏的13萬噸多晶硅產能展開經營合作,通威或提供技術與管理支持。此舉既可規避并購風險,又能利用通威的行業優勢提升產能效率。
光伏兼并重組為何難落地?
當前,光伏行業面臨產能過剩、技術迭代及融資成本高企三重壓力,頭部企業資產負債率普遍超70%,并購意愿低迷。
通威與潤陽的并購交易終止,凸顯了光伏行業整合面臨的現實困境:優質標的稀缺,而劣勢資產則成為了企業的“包袱”。此次并購案的流產,既是雙方商業博弈的結果,亦是光伏行業周期調整的縮影。
未來,行業出清或更多依賴技術升級與產能協同,而非資本并購。雙方能否通過合作破局,仍需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