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本站原創】陪護機器人,顧名思義,就是對人類起到一種“陪伴照護”的作用,而其中面向的人群,主要以老人和幼童為主。顯然,老齡化的加劇,伴隨中青年人口增速下降,正為服務機器人特別是養老服務、家居服務等打開了市場空間。
陪護型機器人正風靡 用戶關注度占比達32.2%
從機器人開始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到快速成為消費級產品,走入尋常家庭,2016年“機器人熱”帶動市場上的機器人產品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狀態。在機器人產品的用戶關注度方面,陪護型的關注度已經位居位。
有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9月,陪護型機器人用戶占比32.2%,工業機器人關注度22.6%,服務機器人關注度18.8%,特種機器人關注度17.2%,包括其它類型的機器人僅有9.2%。由此可見,關注與購買機器人產品的用戶中有一大部分是選擇了陪護機器人。在目前的國內市場上,被各種帶著“人工智能”光環的陪護機器人充斥著,而其中又以兒童機器人為主流。
由于兒童還處于成長期,因而在功能上,兒童機器人更注重于娛樂和教育。在外形上,鑒于身高、心理等因素,兒童機器人的外形多變,以可愛呆萌為主;在功能上不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能唱歌、跳舞。比如,深圳市金剛蟻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旗下生產的小憶機器人,一個小小的身子上配著一個圓圓的屏幕,中間兩只渾圓大眼和一張小嘴,還能根據情景做出不同的表情,連大人看了都覺得可愛,更何況在小朋友中的受歡迎程度。
作為智能陪護機器人,在2016第三屆北京服務機器人核心技術及應用大會上走紅的“大智”似乎集合了當前絕大多數的人工智能技術。“大智”被嵌入基于大數據的“云腦”,具有智能化語音交互、人臉識別、自主學習及自我健康評價等技術,實現了定點、定時和定人的智能化、個性化、安全陪護功能。“大智”機器人還整合了業界的自然語音識別及語義理解、人臉識別與跟蹤、物體識別、體感交互、基于視覺的室內導航定位等人性化、智能化人機交互能力。
現代醫學技術的提升和壽命的延長,以及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促使養老陪護的需求不斷增大。以中國為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數量為2.22億人,占總人口比例已經達到16.2%。中國老齡化正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進入輕度老齡化水平。從2022年到2030年,中國老齡化將進入急速發展階段。
養老機器人
其實,與兒童陪護機器人相比,老人陪護機器人不管是從外形,還是功能上,都有著顯著的差別。就而言,養老機器人正在研發和生產中,它們的主要功能是監測老人和體弱多病者的身體狀況,執行一些簡單的物理治療任務,重要的是陪伴。而日本是走在這一領域前沿的國家。
早的養老機器人一直可以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初期。那時,日本科學家柴田崇德(Takanori Shibata)開始研究機器人。他有一個實際的想法——發明能幫助老人做家務的機器人。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他很快他意識到機器人實際能做的事情很少。于是,他改變初衷,嘗試發明另一種給老人帶來心靈慰藉的機器人。
1998年,柴田崇德的辛苦結晶帕羅(Paro)終于出世。它57厘米長,造型宛如一只毛茸茸的海豹寶寶,重兩千克。它的皮毛下安裝了眾多感應器,因此會對愛撫作出很享受的樣子。帕羅溫順聽話,任人把它摟在懷里、放在膝蓋上或是桌上,雖然不能行走,但它在聽到主人說話時會乖巧地轉頭看著主人,并發出吱吱聲以作回應。
隨著技術的發展,除了像帕羅這樣能愉悅人的機器人,一些實用型的機器人陸續出現,比如幫護理人員抬起老人,幫老人翻身的機器人。日本Cyberdyne公司專門設計了可穿戴設備,這些設備能增強老人的四肢力量,幫助他們行走和抬舉東西;去年,日本機器人哈兒(Hal)出世,它的厲害之處是可以改善失能老人的腦和神經以及肌肉的功能,即便是半身麻痹的失能老人,只要穿戴上哈爾套裝,它就可以幫助老人復健,逐漸恢復活動機能。
在中國,2016年4月份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里,機器人進入養老服務業時間表劃定在5年內。實際上,中國養老陪護機器人課題是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也早已經于2007年啟動。現如今,人們印象中的養輔助老年人生活的機器人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研制的新型多功能服務機器人。
據了解,它有著1.6米的個頭兒,圓圓的頭上有一雙會“眨”的大眼睛,一身銀白色“外衣”透出十足的現代感,走起路來既平穩又順暢,還能用靈活的雙臂完成很多動作。具有服務、安全監護、人機交互以及多媒體娛樂四大功能。
總體而言,智能機器的種類正在不斷豐富,細分領域的研究也越來越突出,這表明了智能機器解決各種工作難題的商機正在真實而快速地增長,可以說是一個待開采的巨大寶藏。雖然由于種種原因,當前的機器人無法達到真人陪護的效果,但是智能陪護機器人進入家庭已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