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衛生醫療機構污水處理設備
魯盛公司產品工藝和技術*,產品精度高,測量簡單、穩定性好,并且已經形成一套完善的生產工藝流程。
生產、設計、銷售污水處理設備、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二氧化氯發生器、加藥裝置、氣浮機、UASB厭氧罐、機械格柵、壓濾機。
專業水處理設備廠家,提供專業的設計,制造,安裝和調試,售后,一站式服務商,免費上門安裝及操作培訓,設備終身維護,
專業生產,效率高能耗低,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多年制造經驗,滿足國家標準,技術工藝*,穩定高效,眾多客戶一致認可
首先,一級A標準較一級B在COD、固體懸浮物、氮磷等指標上更加嚴格地規定促進了各種深度處理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膜過濾技術的推廣。據調查,因為標準的提高,2010年我國MBR處理規模達到了103萬m3/d,一躍成為世界上大的MBR市場,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在大型城鎮污水處理廠應用MBR技術的國家。與深度處理技術相關的新型過濾設備也獲得不斷開發,濾布濾池等設備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有一批企業抓住機遇,通過對*技術的不斷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逐漸走向成熟和規?;?br />提標改造過程中可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
除了產業促進的效果以外,作為提標改造的初衷,實實在在的環境質量改善,也是此輪提標改造所帶來的重要成果之一。以提標改造的重點實施地區江蘇無錫為例,2010年改造工作完成之后,主城區的污水處理率達到了95%以上,處理廠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標準,再生水利用率達30%,工業用水回用率達78%。由于污水處理標準的提高,進入太湖的污染物大大減少,因此,自提標改造以來,藍藻問題再未大規模爆發。
提標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毋庸置疑,提標改造工作對于改善我國重點流域水環境的初衷必然是正確的,而且污水提標所取得的成績也值得肯定。但是,提標改造的要求一出,業界一直存在褒貶不一的聲音。提標改造是否能夠有效地改善水質?在升級改造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當前發展階段提標的限值在哪里,一級A?IV類水?還是更高?不少專家和學者對提標改造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指標不夠合理
一級A標準是于2002年提出的“超前標準”,而水務行業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目前無論是水質特點、還是處理技術和能力都與十年前的想象有較大出入,所以,中持(北京)環保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李彩斌認為,“標準”中的一些指標在目前看來已經顯得不夠合理:現在碳氮比失調,碳源偏少,氮偏高,一級A標準的總氮標準以現有工藝很難達標。SS的爭議則更加明顯,一級A標準將SS的指標提高了10mg/L,而一般的二級強化工藝可以滿足除SS以外的污染物達標,正是由于這10mg/L的限制,很多更具性價比的工藝不能使用。為了達標不得已采用膜技術,費用高昂的膜技術使投入大大增加。由于污水中存在的Cl-、芳香烴類等物質,會導致橡膠膜硬化及壽命減短且頻繁更換,增加其運營成本。不同品牌的曝氣膜片的橡膠材質及打孔方式各不相同,同樣會影響到橡膠膜曝氣器的曝氣性能及使用壽命。為提高氧利用率,生產廠家會要求膜片擴散后氣泡足夠小,但同時會增加曝氣器的阻力損失,加大成本,也需考慮孔眼的堵塞問題等。
對于橡膠膜曝氣器的維護可及時更換鼓風機進口過濾器的過濾簾布;及時排出布氣管中的積水;定期投加甲酸清洗微孔曝氣器;避免大風量急劇沖擊,通過這些方式來進行。
小型衛生醫療機構污水處理設備厭氧消化技術主要用于處理有機廢物,如高濃度有機廢水、農業廢棄物、餐廚垃圾、剩余污泥等;反應同時產生的生物能源為緩解氣候變化和保證能源的可持續性提供了新的選擇。相比好氧生物處理,厭氧消化具有高有機負荷、剩余污泥量小、綠色能源回收以及較低的運行和維護費用等優勢,得到廣泛應用并迅速發展。然而,一些環境因素如pH、溫度、有機負荷和氨氮濃度(自由氨+銨離子)等影響著厭氧消化過程的穩定進行。其中,氨的毒性抑制被認為是影響厭氧消化過程的主要因素,自由氨(FAN)起主要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氨產生抑制效果的質量濃度范圍是1700~7000mg/L。這一濃度范圍受到底物性質、產甲烷菌種、環境因素(溫度、pH)以及馴化時期等條件的影響。隨著厭氧消化反應器內蛋白質、尿素的分解,氨在消化液中不斷累積,逐漸形成的高濃度氨氮將嚴重影響產甲烷菌的活性,從而降低反應器產氣效率,甚至終導致反應失敗。
目前,國內外學者針對厭氧消化的氨抑制進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氨抑制機理,影響因素以及氨抑制解除方法等方面,然而對于大量恢復方法的研究鮮有系統的歸納總結。筆者通過對近年國內外氨抑制研究的總結,分析和闡釋氨抑制的形成機理,從氨濃度和微生物兩個角度出發重點歸納了氨抑制的解除方法和技術,并提出進一步發展氨抑制解除技術的研究重點。
氨抑制的機理研究
氨是厭氧消化過程中微生物降解蛋白質和尿素等物質的終產物。在水溶液中,氨主要以離子態氨(NH4+)和自由態氨(NH3)這兩種形式存在,其和稱為總氨氮(TAN),用以衡量氨的濃度水平。基質中低濃度的氨可以作為微生物的營養物質,而高濃度的氨會嚴重降低微生物活性。T.Liu等研究認為,TAN的適宜質量濃度為200mg/L。當TAN質量濃度超過3000mg/L時,厭氧消化過程在任何pH條件下都會受到抑制。
目前,對氨抑制機理的研究認識還不完善,已經提出的機理假設有:(1)FAN引起細胞內pH的改變;(2)NH3與K+交換造成微生物細胞內K+的缺乏;(3)額外能量消耗對細胞正常生li活動的影響;(4)NH4+對酶反應的直接影響。G.D.Sprott等在純甲烷菌種的研究中發現FAN由于其疏水性可直接透過細胞膜進入細菌細胞內,并結合細胞外的H+引起細胞內pH的改變,影響產甲烷菌正常生li活動;同時,NH3在細胞內轉化為NH4+引起電荷變化,致使甲烷菌耗能將K+移出細胞以保持電荷平衡,造成細胞內K+的缺乏,進一步降低了產甲烷菌的活性。此外,G.D.Sprott還指出NH4+可能直接作用于甲烷合成過程中的某些酶,導致甲烷的合成失敗。W.Wiegant等探究氨抑制機理認為,高濃度TAN嚴重影響甲烷菌利用H2合成甲烷的途徑;另一些中間產物如丙酸、H2的累積,可能抑制乙酸合成甲烷的途徑。
穩定的厭氧消化過程主要依賴于水解發酵菌、產酸菌和產甲烷菌3種微生物的正常生li活動。其中產甲烷菌對氨濃度wei敏感,厭氧消化處理馬鈴薯汁的實驗中發現,TAN質量濃度范圍在4051~5734mg/L時,產酸細菌基本未受影響,然而56.5%的產甲烷菌活性喪失。在高溫厭氧消化的研究中,R.Borja等研究發現乙酸利用型產甲烷菌對氨更加敏感。然而W.Wiegant等的研究認為高濃度氨更易影響H2和CO2合成甲烷的過程。其原因可能歸結于氨濃度高低的影響,當TAN質量濃度超過1700mg/L時,氨對乙酸利用型產甲烷菌的抑制作用強于H利用型甲烷菌,而當低于這個臨界濃度時,H利用型甲烷菌更易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