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智造快訊】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AI芯片也正成為一項核心產業。近日,半導體制造商ROHM與新加坡性研究機構微電子研究所達成合作協議,將共同研發人工智能芯片。
半導體制造商ROHM與新加坡科學技術研究局(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簡稱“A*STAR”)下屬性研究機構微電子研究所(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簡稱“IME”)達成合作協議,雙方將面向新一代工廠,聯合研究在傳感器節點上檢測裝置異常的人工智能(AI)芯片。
以往的裝置異常檢測一般是將來自多個傳感器的大量信息發送到裝置內的電腦或服務器后進行處理的。本研究旨在將以往通過服務器處理的異常檢測算法搭載到半導體芯片上,在傳感器節點內處理傳感器信息,從而大幅降低系統整體的功耗,提供可用于所有裝置的通用性極高的異常檢測功能。
近年來,在制造業的工廠中,基于從裝置的日志和傳感器等獲取的數據,提前檢測到裝置的異常“預兆”,以便在故障發生前采取修理和替代準備等措施的“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理念日益普及。這種預測性維護被廣泛運用在用來感應裝置狀態的各種傳感器及傳感器節點、用來將傳感器獲取的數據發送到服務器的無線模塊、以及用來處理數據的軟件等IoT技術。特別是在軟件領域,在以往統計處理的基礎上引入人工智能(AI)衍生技術的應用日益增加。
然而,想要充分利用這類軟件的成果,需要從傳感器持續發送大量數據,當前存在的課題是,用于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1) 的無線通信技術在持續發送大量數據時通信速度不夠,可能無法應對未來增勢迅猛的傳感器數量。
在這種背景下,ROHM與A*STAR的IME聯手,開始研究可實時處理來自傳感器的數據,并僅在檢測到異常時將其結果發送到服務器的人工智能芯片。將ROHM獨有的解析算法(融入了通過ROHM旗下工廠積累的大量數據實證的人工智能技術),與半導體電路技術(采用了IME和ROHM所擅長的模擬電路技術)相結合,集成到芯片中。(圖2)這樣一來,可進行微控制器和FPGA等現有處理系統無法實現的在傳感器節點的處理,使無線通信網絡構建更加容易,并可大大減輕服務器的負荷。另外,將其與ROHM擁有的傳感器、無線模塊和無電池通信技術EnOcean*2) 相結合,即可實現在所有位置輕松設置無線傳感器節點。ROHM和IME旨在通過這項研究,為未來工廠的更新換代貢獻力量。
原標題:ROHM和A*STAR的IME宣布聯合研究人工智能芯片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