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技術前沿】近日,荷蘭特溫特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可用于3D打印活細胞結構的新技術,該項技術被稱為空氣微流體(IAMF),它靈活且快速,可以生產可行的微型構件,然后用來修復受損組織。
特溫特大學開發空氣微流體技術 成功3D打印活組織工程細胞
微流體裝置被用來處理微小的液滴, 即在一微米和一毫米之間。通常,具有小流體通道和反應器的芯片被用于芯片系統,并且芯片當然是有價值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液滴可以攜帶其他物質,而它們離開芯片的速度太慢。通常情況下,每分鐘大約要出口1微升,所以只需要17個小時就能填滿一立方厘米。
研究人員使用兩股液體射流來捕捉3D打印材料內的活細胞:從噴氣機開始,水滴就會被射向第二個噴氣機。制造噴氣機并不難,因為它們是由熔融的石英管噴射出來的,而且速度比微晶片流體通道上的液滴要快100到1000倍。此外,通過使用含有不同類型的反動流體的噴射,液滴的碰撞可以產生新的材料。
空氣微流體技術不需要基于潔凈室的芯片制造和通道壁表面處理,防止固化引起的堵塞,且可產生無油的微粒(例如微凝膠)。這些特性有助于將微流控技術應用于與微流控芯片不兼容的環境中。
空氣微流體技術使用空氣中形成的膠囊或顆粒直接沉積在基底上,因此3D打印多尺度模塊化生物材料只需一個步驟。
這些“生物構件”被打印成類似于海綿的三維結構,生物材料的內部結構與天然組織的結構沒有什么不同。此外,許多3D打印技術使用紫外線或熱量,這會對活細胞造成損害,但研究人員使用空氣微流體技術卻不會。這使它成為一種很有前途的組織工程方法。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