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智能制造網 智造快訊】如今,資金問題仿佛已經成為共享單車整個行業都難以撕掉的標簽。不過在經過了一輪又一輪“血拼”之后,隨著資本市場的退潮以及中小企業的退場,存活下來的一批單車企業開始逐步“節衣縮食”,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資金鏈緊張難題如何解?共享單車市場或迎轉機
回顧共享單車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2015年初入市場,探索共享經濟新業態;2016年元年開啟,單車市場百花齊放;2017年行業供需兩端持續擴張。然而這股熱潮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從風靡一時到寒冬難過,共享單車似乎已經難逃被唱衰的命運。以ofo為例,今年5月底員工降薪傳聞的余溫未散,近日“資金鏈緊張”又再次占據頭條,除了被爆大規模裁員外,高管層變動劇烈也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
而面臨“資金鏈緊張”的不只是ofo,如今,資金問題仿佛已經成為共享單車整個行業都難以撕掉的標簽。由于缺乏資本的持續注入,從2017年下半年至今,中小型共享單車企業陸續退場,頭部玩家也紛紛做了“賣身”、“站隊”的選擇。
其實,資本市場原本是十分青睞共享經濟、共享單車等概念的,比如ofo就曾獲得過阿里高達17.7億元的融資,理論上來說有了阿里的“撐腰”,ofo應該順風順水。但是畢竟資本具有逐利性,一直以來被詬病的盈利模式是導致資本退潮、共享單車資金鏈緊張的關鍵原因。
正如業內人士分析的那樣,決定共享單車行業資金鏈能否永續的根源在于產品和商業模式,而產品以及商業模式都是目前為止共享單車企業還沒有做好的地方。難以維系的補貼、單車的高損壞率、極高的運輸調度和維護成本,對應的是低單價的收入,這使得共享單車從初想象中的互聯網輕商業模式成為一個重資產運營的行業。
與此同時,共享單車企業在大批量、集中投放的同時,線下運維管理卻未及時跟進,用戶隨意停放,共享單車堵路、占地等問題日漸突出。這讓政府監管部門不得不得采取收緊舉措,限定共享單車押金用途,堵住利用用戶押金尋求其他盈利路徑的漏洞。
為了彌補不斷加重的資金困境,共享單車行業急于通過車身廣告、恢復20元月費等方式變現,進一步引發用戶和政府雙重反彈。在資本市場與政府監管的雙重壓力下,共享單車終形成了當下的局面。
不過在經過了一輪又一輪“血拼”之后,隨著資本市場的退潮以及中小企業的退場,存活下來的一批單車企業開始逐步“節衣縮食”,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由此看來,共享單車的精細化運營時代將會很快來臨。
但對此有不少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即使從現在開始“節衣縮食”,眼看要跌落谷底的共享單車企業是否還能享受到出行行業紅利?專家分析,這主要取決于行業發展能否回歸到理性競爭,企業如何做好精細化運營將是接下來更為重要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共享單車舉步維艱的今天,名不見經傳的哈羅單車竟重獲資本青睞。在政府以及市場的支持下,哈羅單車會否成為共享單車市場中的又一獨角獸企業?共享單車“三足鼎立”局面將被各家輪流坐莊?資本看好哈羅單車,是否意味著共享單車行業將迎來新機遇?時間會給出答案。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