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本站原創】日常生活中,大到汽車、機械、家電,小到手機、水、五金件,給人的印象都是光潔亮麗的,而這些都離不開打磨拋光的助力。作為制造業中的一道基礎工序,打磨拋光不僅應用廣泛,而且不可或缺,正是因為有了這項工序的存在,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光鮮多彩。
機器人打磨變革行業發展 這三類企業需轉變與適應
不過,“光鮮”的背后卻也蘊藏著諸多汗水、血水與淚水。傳統的打磨拋光需要大量工人辛苦勞作,一方面經年累月的研磨材料容易造成他們手部勞損受傷,另一方面研磨產生的粉塵排出不及時,也可能引發爆炸事故危及人身安全。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作業危險系數高......一系列的問題潛藏在“光鮮”發展的外表之下。
在這樣的情況下,近年來我國拋光行業的從業人員開始不斷變少,“招工難”、“留工難”現象愈發凸顯。同時,伴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人工打磨質量和效率問題的暴露,“用工難”情況也日益加劇。
正是打磨質量、生產效率和人工勞動條件等因素的步步緊逼,促使我國研磨行業開始朝著自動化、智能化的方向轉型升級,打磨機器人應運而生且迎來廣泛應用,為我國工業制造業發展開啟了一個新紀元。
機器人打磨備受青睞
事實上,打磨機器人在國外早已被應用,我國由于重視和發展時間不長,產業應用規模與焊接、噴涂、碼垛等其他工業機器人相比還偏小。2017年數據顯示,國內打磨機器人規模只有25億左右,市場銷量剛剛超過1萬臺,兩者所占工業機器人市場比重不到10%,距離產業引導地位還有一段距離。
不過,由于有了“換人需求”的帶動,以及企業和政府的青睞,我國打磨機器人的發展態勢卻十分喜人。目前,打磨機器人不僅在3C行業、五金家具、醫療器材、汽車零部件、小家電、重工行業、玻璃行業等諸多領域都有應用,正迎來龐大的市場需求;而且廣東、上海和浙江等集群省市也已形成,大批本土企業紛紛加碼助力。
此外,國家近年來也發布了包括《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在內的多項政策,從產業規模持續增長、技術水平顯著提升、關鍵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集成應用取得顯著成效等四個方面,提出了5年發展總體目標,為打磨機器人產業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氛圍。
在市場、企業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與青睞之下,這股打磨機器人的換人潮流變得愈發洶涌,既有“機器人四大家族”、本體機器人制造商、應用系統集成商、打磨材料制造商的全產業鏈集體出擊,又有廣闊市場引發的激烈市場競爭,鼓勵各方力量競逐與合作,透露出產業蘊含的勃勃生機。
未來,隨著產業潛力的持續釋放和轉化,打磨機器人市場化、規模化發展或將迎來的加速,同時隨著機器人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的進一步加深,行業的轉型與升級也將更加值得期待。
三類企業需作出適應
面對上述展現的發展新機遇與新期待,對于我國企業來說又應該怎么做呢?
眼下,拋開國外先進企業不談,真正受到新機遇影響的本土企業包括三類,其一是本體機器人制造商,其二是應用系統集成商,還有一種是打磨材料制造商。這三類企業需要在相同的發展趨勢中,根據自身企業性質的不同,找尋不同的發展重點和出路。
其中,本體機器人制造商需要加大核心技術的研發,和關鍵零部件有效突破。我國打磨機器人產品之所以不如國外先進產品,是因為受到了材質、外形、研磨工具、耗材質量,以及打磨壓力、機器人速度等因素的共同影響,本體制造商要想在新發展中謀得突破,就需要針對這些因素研發出一些關鍵性技術。
而對于系統集成商來說,則要加大對應用軟件系統的提升和機器人編程系統的發展。在當前打磨機器人硬件基礎差距日益縮小的情況下,軟件系統成為了區別產品應用和質量的關鍵所在,未來在新市場中,企業間比拼的重點將從硬件和外圍設備,轉移到關鍵性應用軟件技術方面,這是系統集成商需要關注的趨勢之一。
后,對于打磨材料制造商來說,注重新材料的研發和材料間的匹配,是未來的主要任務。打磨機器人作為一個系統工程,要確保自動化研磨的有效實現,需要保證機器人、夾具、主軸、材料等各個組件的有效匹配,才能發揮出整個打磨工作站的佳效益。因此,未來對于打磨材料的制造也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