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制造業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市場飛速發展,成本還要不斷降低,就會面臨很多供應鏈問題,而工業互聯網的落地有望解決這一系列問題。
工業互聯網被認為是實現工業4.0關鍵一步,推動整個制造業由“制造”向“智造”轉型。
另一方面,5G被認為是工業互聯網的“助燃劑”,隨著我國進入5G商用元年,有望推動工業互聯網的進一步落地。
接入成本大量降低
工業發展從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一路走來,一直是由蒸汽機、電力、IT等大的技術變革來升級工業效率和能力,隨著新一代物聯網、大數據、AI等技術的發展,也就有了新的一波工業升級機會,也就是工業4.0、工業互聯網等。
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是將工業環節的各類數據采集上來,包括設備的、工藝的、原材料的、人員的等等,然后基于這些數據,結合工業經驗和新技術,對企業內部來說,形成分析計算預測模型,去做企業內部的生產過程、設備使用過程的優化;在企業外部來說,形成企業數字畫像,去做企業外部的生產協同、金融服務等創新。
“通過應用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華為手機成品率達到99.55%,測試速度提升50%以上,工作量也降低50%。”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透露了公司在工業互聯網方面的新進展。
目前,大部分的生產組織活動還是通過C2B2F(C指消費者,B指商業網絡,F指工廠),這意味著工廠生產的組織和終消費者存在長尾效應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工業自身的生產效率在很多行業已經比較高了,但響應市場的能力基本沒有。工業互聯網或者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將進一步降低這種信息不對稱。
徐文偉舉例指出,原來華為手機的檢測手段比較落后,焊點檢測、電池質量問題等主要依靠人工肉眼監測,不僅容易產生誤檢、漏檢,而且耗費時間,平均每次監測時間需要5分鐘。另外,利用傳統的焊點檢測,手機容易發生爆炸。
為此,華為將工業互聯網應用于自身的生產制造過程中。現在華為使用電子制造以及華為云EI視覺監測模型,電芯、電池等器件的外觀監測和單板焊點質量監測均可自動完成,由此大大提升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痛點”就是商機和市場。“工業互聯網的目標就是三個:提質、降本、增效。”徐文偉說,華為希望借助工業互聯網,在研發協同方面提升20%的效率,在生產制造方面降低90%以上的業務中斷時間,在經營管理方面提升20%的效率。
此外,江蘇泰隆減速機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中國減速機行業的,生產設備經常滿負荷運轉,維護成本居高不下,突發故障較多,正準備新購一批設備。但是,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對現有設備進行分析后,泰隆公司高管驚訝地發現,其設備綜合利用率不到30%。
4800億市場規模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將達到4800億元,預計2035年,5G營收的80%來自于工業化互聯網。
市場足夠大,參與者也眾多。當前,制造企業和信息技術企業參與到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將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作為企業的重要戰略。目前,海爾、航天科工、徐工機械、三一重工等制造企業,以及阿里巴巴、東方國信、浪潮、華為等大型ICT企業基于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紛紛打造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
在資本層面,工業互聯網企業的相關投融資活動十分活躍。僅在7月上旬,便有雪浪數制完成數億元Pre-A輪融資、展灣科技完成數千萬A輪融資。在此之前,樹根互聯再次宣布完成5億元B輪融資,黑湖智造完成1.5億元B輪融資。而今年已有超10家工業互聯網企業已獲得融資,在整個市場資本“荒”的背景下,工業互聯網企業融資一片火熱。
市場規模足夠大,當然離不開政策的支持。早在2018年7月,工信部就發布了《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及推廣指南》和《工業互聯網平臺評價方法》兩項重要政策;2019年1月,工信部又印發了《工業互聯網網絡建設及推廣指南》,隨后,3月份“工業互聯網”被寫入2019年全國政府工作報告。
另一方面,制造業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工業生產領域已將物理學原理發揮到,單靠設備升級已不足以支持生產效率再提高1%,工業互聯網將是提質增效的關鍵。
此外,隨著5G時代到來,5G具有高度率、低延時、高容量等特性,滿足工業數據傳遞實時性與穩定性的要求,這將全面助推工業互聯網的落地。
工業互聯網“前夜”
工業互聯網的未來“看起來很美”。但這幾年的實踐中,工業互聯網的落地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如GE等工業巨頭出于盈利考慮甚至開始剝離、出售工業互聯網相關業務,而國內仍有大量企業內部自動化尚未實現,談信息化、智能化還時為尚早。
就目前來看,我國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服務對象多為石油、鋼鐵、冶金、機械等大型流程性企業,以及規模較大的國有企業。
根據新統計的數據,在我國,中小微工業企業占工業總量的97%、離散型制造業占比83%,這些中小微企業、離散型企業才應是我國工業互聯網主題和工業互聯網的建基礎。但目前,這些企業參與的意愿普遍較弱。
不可否認,我國工業互聯網目前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還在“工業互聯網前夜”。
在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誰也無法給出明確的率(ROI)。而B端用戶往往是實在的,投入資金做數字化轉型,到底能帶來哪些量化的效果,這個問題如果無法解決,上云上平臺就成了空談。
掌上車間總經理馮洋表示,工業領域的決策永遠是在考慮一個性價比的決策。如果帶來的價值或者是便捷程度不足以打破原來既有的生態體系,不能帶來更多的便捷程度,那企業可以不用。
另一方面,受經濟下行的影響,目前中小企業生存狀況并不好,本身利潤不樂觀,付費能力弱。
馮洋進一步指出,要破工業互聯網的局,就不能站在一個很宏觀的維度去看一個事情。因此早期的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是如何為個接入各方提供單點接入價值,通過單點接入的累積,逐步實現小范圍、特定應用場景的依賴效應,終形成工業互聯網融合。
另外業內人士認為,“工業互聯網平臺需要10-1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要沿著單點突破、垂直深耕、橫向拓展、生態構建的建設路徑持續推進,要有久久為功的戰略定力和雄厚的資金實力。”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工業互聯網的建設無疑是一場“持久戰”,才剛剛開始,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