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生活很慢,慢的讓你覺得夜晚很長,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現實中的人漸漸發現夜晚其實太短。如今,有多少人徹夜不眠,將整個夜晚用來換一場所謂的“快意人生”?又有多少人在“睡什么睡,起來嗨”的自我麻醉中,將休息時間都送給了網絡中的花花世界?相信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然而,將夜晚這樣揮霍帶來的結果是什么呢?
是我們的作息紊亂,是我們的健康受損,是我們的精神恍惚,以及我們的徹夜難眠。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調查顯示,目前約27%的人都存在睡眠障礙,其中我國更是占比38%。從2013年到2018年,中國人平均睡眠時間整整縮短了2.3個小時。與此同時,中國睡眠研究會給出報告,“睡眠淺、過早醒和難以入睡”正在成為影響我們夜晚正常作息的三大“元兇”。
鑒于此,人們總在抱怨,是手機、社交媒體、虛擬游戲等讓自己睡不著覺,因為深陷其中容易令我們難以自拔和改變,所以這一切都是現代科技的錯。但是,現代科技和我們的睡眠真的就是對立面嗎?其實也并非如此,在一些科技產品正威脅人類正常睡眠模式的時候,還有一些也在試圖幫助大家恢復睡眠。
近日,我國發布的《2019年中國睡眠科技白皮書》中就顯示,目前的科技巨頭都在不斷布局睡眠科技產品,以期借助現代科技的力量拯救人們的睡眠。近三年來,科技助眠產品的類型和銷量已經迎來快速增長,包括智能手環、智能監控設備和智能手表等在內的各種產品都已成為時下熱門。
相比傳統藥物和心理助眠手段,科技助眠產品采用輔助手段來改善入睡情況和睡眠質量,無疑對睡眠困擾人群具有更好的效用性和安全性。比如助眠燈、音樂枕、睡眠檢測帶等產品,它們能通過調節環境、降低噪音來舒緩放松人們的身體,并通過監測人們睡眠狀況對造成刺激的因素進行改善,很顯然都是更健康的助眠手段。
除此之外,近年來也還有一種技術被視為了解決人類睡眠問題的“良藥”,它便是人工智能。2017年的時候,麻省理工學院曾推出了一項創新成果,通過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來追蹤睡眠習慣,而無需用機器或設備來追蹤,這讓技術對人類睡眠的監測和治療變得更加便捷化和化。
同時,2017年我國也曾發布首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睡眠機器人”,其由人工智能技術控制,具備腦波諧調安靜、睡眠氛圍音樂、催眠正念引導、自然語音交流、助眠香薰放松、智能柔光減壓、音樂娛樂點播、中醫穴位保健、“互聯網+”助眠、預約心理專家等10大功能,被認為是健康而全面的助眠產品。
此外,搭載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枕頭”、“智能床墊”等也層出不窮。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帶來的大改變,便是讓這些助眠產品變得更加智能、多樣和全面。過去,市場上熱銷的科技產品更多是檢測睡眠狀況,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它們不僅在監測上更加,同時也真正轉變為了具備助眠能力的全面產品。
不過,消費者對于人工智能助眠產品的誤解是阻礙其功效實現的一大障礙。任何科技產品都不可能單獨就根除問題,智能助眠也是同樣。人工智能產品看上去雖然很酷炫,能夠解決各種睡眠問題,但真正發揮功效還是得要人類的配合,智能產品檢測出的只是一些冰冷的數據,而信息背后的意義還需要人類自己來解碼。
因此,智能產品只是起到一個輔助睡眠的效果,真正的治療睡眠還需要人類從自身心態、習慣等方面出發,做到向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轉變。人們不能對智能產品過度迷信和過度依賴,也不能對智能產品過分排斥和嗤之以鼻,只有人與科技相結合,大家的睡眠問題才能得有更好的解決。
歸根結底,人類睡眠問題產生的主因不是科技產品,科技產品也并不能根治人類的睡眠問題。未來人工智能掀起的這場“睡眠革命”究竟能帶來多大的效果和改變,關鍵還得看人類自己!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