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大學生安心在宿舍等待雙十一“剁手”成果,而有的大學生卻無奈“被安排”去用雙手分揀雙十一快遞。
近日,一則廣州高校新生被校方安排到物流倉庫分揀快遞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熱議。雖然校方辯解說這是“實習”,有補貼,是校企合作下的社會實踐,然而很多家長表示“無法認同”。當然,反映問題的新生以及“被安排”的新生們自然也無法認同。

“雙十一”快遞高峰到來
據悉,該校還有多名來自幼師、烹飪、城軌等與電商物流無關的專業學生有一樣的遭遇:“我明明學的是烹飪,好歹也是未來的大廚,怎么就成快遞分揀工了呢?要實習不也應該是去酒店啥的嗎?”其實不止如此,類似的事情在過去幾年早已重復上演。
我們姑且不去深究事件背后的對錯,之所以這么多高校學生每每在雙十一期間被學校以“社會實踐”之名安排去分揀快遞,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面對陡然暴增的快遞分揀、運輸壓力,各大物流快遞企業都面臨著人手不足的問題。即使提前招募了一些正式工和臨時工,但是面對巨大的數量缺口以及成本壓力,人數眾多、年富力強而又“便宜”的大學生們無疑是適合的勞動力。
可是,說好的智慧物流呢?智能分揀中心、分揀機器人又去哪了?
智慧物流沒那么簡單
在雙十一前夕,“智能分揀中心”一度成為熱詞。京東宣布位于成都亞洲一號和武漢亞洲一號的兩個超大型分揀中心正式投用,兩大智能分揀中心日訂單處理能力均達到100萬以上;申通、圓通、韻達等主力快遞企業紛紛宣布投用智能分揀設備。
的確,在一些分揀轉運中心,少量的工作人員操作著巨大的智能分揀系統,并沒有看到想象中的人山人海、快遞“成山”,似乎智能分揀時代已經全面到來。然而,大學生“被安排”分揀快遞的消息曝出,無疑把大家拉回了現實:智能分揀還處于普及初期,人力分揀依然是主流。
雖然申通的“小黃人”前幾年就已經投入運用,菜鳥的“小藍人”也頻頻見諸報端,但是這些分揀機器人的購買、運營、維護成本并不低。此外,還需要為分揀機器人的應用打造一個專門的分揀中心,并配備相關技術人員。因而,考慮到投入產出成本,即便是頭部物流快遞企業,目前也只是進行了局部部署。
至于大型智能分揀中心,其投入也不可謂不大,無論是土地、人力成本,還是設備、運營成本,都必須符合企業實際利益。所以,即使智能分揀中心和分揀機器人在持續上馬,智慧物流也在不斷推出,但這只是“主干”,而很多的“枝葉”,也就是中小型分揀倉庫,以及很多中小型物流企業,依舊需要龐大的人力來從事分揀工作,特別是在“雙十一”等特殊節點。
人機協作仍是長期趨勢
無論是阿里旗下的菜鳥,還是京東、順豐、三通一達這些頭部物流快遞企業,對于物流信息化、智能化、無人化的建設不可謂不重視。畢竟在人口紅利消退、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的情況下,用的人越多,一般而言企業負擔也就越大。也正是因為如此,京東物流才開始愈加重視收件,而不僅僅是派件。
并且,推動智慧物流的建設,還有利于進一步提升物流快遞在收件、分揀、運輸、倉儲、派送等諸多環節的實際效率,降低部分成本投入,提高消費者體驗滿意度。在電商體量越來越大、物流壓力持續增強、消費者需求不斷升級的情況下,智慧物流是相關電商、物流企業不得不走的一條路,也是人工智能時代必須要走的一條路。
不過,不管是建設智能倉儲中心、智能分揀中心,還是應用分揀機器人、搬運機器人,或是投入快遞無人機、快遞無人車,都無法一蹴而就。科技創新的嘗試與無人化、智能化的追求需要時間來慢慢磨合、逐步落地,無論是分揀也好、配送也罷,人的重要角色都不會輕易被替代或剔除。
在很長時間里,智慧物流將持續發展下去,而人機協作也將長期存在。對于物流快遞企業而言,“雙十一”、“雙十二”又或是其他的電商節日,仍將面臨用人難題,但是在推動自動化、智能化升級的同時,也需要保障“臨時工”們的基本權利。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