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農業、無人農場等概念,很多人尤其是農民朋友覺得高深莫測、離自己很遙遠。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當下,這些“神奇”的技術早已逐漸應用在廣泛的農業生產中了。
近日,廣東省云浮市農業農村局組織有關專家對在羅定市實施的無人機遙感信息獲取與水稻養分管理技術、水稻三控施肥技術示范基地進行了現場測產,此次晚稻的測產結果喜人,相比當地傳統施肥方式,在平均減少氮肥施用量22.52%的情況下,增產15.67%,畝產量達到483.77kg/畝。換句話說,水稻生長過程中肥料用少了,產量卻增加了。這是怎么做到的呢?
為了進行對比,示范基地設置了“傳統施肥”、“三控+人工撒施”、“三控+無人機變量施肥”等3個種植區。“傳統施肥”種植區,根據當地施肥習慣進行用肥管理,采用人工完成撒肥作業;“三控+人工撒施”種植區,根據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的“三控施肥技術”確定施肥節點及用量,采用人工完成撒肥作業;“三控+無人機變量施肥”種植區,根據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的“三控施肥技術”及無人機施肥管家決策的處方圖進行用肥管理,采用變量施肥無人機根據處方圖完成撒肥作業。通俗地說,就是人工施肥、人工施肥、無人機施肥三種進行對比,后無人機施肥因施肥量少、產量增加而勝出。
據悉,“三控+無人機變量施肥”種植區連片148畝,施肥和噴藥的田間管理作業,全程采用無人機自主航線飛行完成,是國內全程采用無人機進行水稻田間管理的農場,這為下一步實現水稻生產的無人農場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這次試驗里涉及到三個概念:農業無人機、農業技術和無人農場。
農業無人機當下在國內可以說已經家喻戶曉了,大部分農民即使沒有用過也必定聽說過。據統計,2018年植保無人機保有量已超過3萬臺,作業面積達到了2.67億畝次。其實,噴灑農藥是農用無人機被大家公認基礎的功能之一,除此之外,無人機其實是“智能農機”的典型代表。它還可以提供農田的遙感信息,對農作物“察言觀色”,可以快速獲知農作物生長的營養豐缺情況,從而成為農場主的眼睛。此次應用示范的無人機水稻長勢遙感信息獲取與施肥管理技術就包括了無人機低空遙感、長勢解析、施肥處方圖生成、無人機變量施肥作業等步驟。
無人機將水稻長勢進行分析之后,采用的變量施肥技術便是“農業”技術應用的體現。此次應用示范采用變量施肥無人機執行施肥處方圖,結合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定位,肥料“補缺”到位;無人機可航線飛行和自動變量作業,能自主起降,斷點續航,大幅度減少勞動力投入,且肥料撒施均勻、用量。多地應用示范對比試驗的測產結果表明,示范區內采用遙感模型施肥技術的水稻田塊,畝均氮肥用量比傳統施肥大可減少30%,畝均增收節支可達100元。這項技術通過用肥從而達到了穩產、節本、綠色環保的效果,發展潛力巨大。
后再來說說無人農場。當農業技術和智能農機發展到一定程度,無人農場的普及就不再遙遠了。事實上,早在去年6月,我國首輪農業全過程無人作業試驗已在國家糧食生產功能示范區江蘇省興化市舉行,這標志著我國無人農場開始啟動建設,這次無人化農業作業是目前我國投入智能農機種類齊、數量多的一次。而未來,我國將分級、分期、分步建立無人農場。所以說,無人農場正在向我們快步走來。
每一次科技的進步都讓農業生產逐步轉型升級,一步步降低成本、增加產量、提高經濟效益。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這些曾經“神秘”的農業技術你還會覺得遙遠嗎?
(原標題:農業技術發揮神奇功效—化肥用少了,水稻增產了)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